摇曳烛光
我们今天在疫病流行的时候首先提倡的就是戴口罩。现代医院的医生们的必备用品就是口罩。人们已经对戴口罩习以为常。但是,我们知道口罩是中国人发明的吗?
1910年秋天,一场瘟疫在中国东北地区暴发,而且是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复杂的政治管辖区域内暴发。当时的媒体将其形容为“这是世界末日!难以置信。它杀死了100%的感染者,没有人幸存。被感染者在第一次出现症状后的24到48小时内就会死亡。还没有人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它与黑死病的描述类似。”
中国朝廷请了一位名叫伍连德的医生来领导这项工作。隆裕太后任命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调查并开展防治工作。1910年12月24日,伍连德率助手即陆军医学堂高年级学生林家瑞到达疫区中心哈尔滨,领导防治工作,在四个月之内控制了疫情。通过现代医学方法,伍连德确定了鼠疫是由呼吸道传播。他为防疫而设计的较为紧致、实用的口罩在后世得到了极大发展和广泛使用。伍连德在对一名受害者进行尸检后,认为鼠疫并非像许多人怀疑的那样是由跳蚤传播的,而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在西方手术口罩的基础上,伍连德又研发出了一种更坚韧的口罩,由纱布和棉花制成,可以安全地包裹在人的脸上,还增加了几层布来过滤吸入物。他的发明是一个突破,可一些医生仍然怀疑其功效,但事实证明伍连德发明的口罩是有效的。因为多个样本重复实验和在精确的生物学实验测试中,证明其可以保护使用者免受细菌的侵害,被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设计。这种口罩可以用廉价且现成的材料手工制造。1911年1月至2月间,口罩的生产激增。医务人员、士兵和一些普通人都戴这种口罩。它不仅阻止了鼠疫的传播,而且成为了现代医学成功的象征。
伍连德发明的口罩迅速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标志。当1918年西班牙流感来袭时,伍连德的口罩在科学家甚至很多公众中都享有盛名。全球各地的公司都增加了类似口罩的生产,以帮助减缓流感的传播。
N95口罩是伍连德设计的更新产品。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空气过滤防毒面具,它可以包裹人的整个头部来获得清洁空气。还有其他类似的口罩的发明,比如装载玻璃纤维过滤器,开始在采矿业中使用,以防止黑肺。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西亚逝世,享年82岁。英国《泰晤士报》评论道:“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没有比他留给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了……”《英国医学周刊》的悼词称:“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无以回报,我们永远感激他。”伍连德先后主持创办的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共计20所,还创办有滨江医学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伍连德创办或参与了中华医学会、中华麻风救济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公共卫生学会、中国科学社等组织的工作。
1935年以其“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此消息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披露。尽管当时他有英国侨民身份,但在诺贝尔奖候选人表中,其“国家”一栏是“CHINA”(中国)。伍连德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伍连德: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属马来亚槟榔屿。1896年到189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留学,研究传染病及细菌学。1899年至1902年,考入圣玛丽医院实习,成为该医院第一位华人实习生。后来到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实习、研究。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回到马来西亚开办诊所,在吉隆坡医学研究院研究热带病。他是中国著名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是中国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建设与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