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谨
今年端午节三天假期前后,一张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图片刷屏了。“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这则留言发到网上,立时收到几百条为之动容的网友留言。6月26日晚间,央视新闻“1+1”栏目主持人白岩松对此事进行了跟踪采访。据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连线称,东莞图书馆自2005年建成开馆以来,为方便读者读书,图书馆一楼有24小时阅览室。打工者吴桂春,是其中的受益者。“我做图书馆工作将近40年,这个读者他对图书馆的感情,在我们东莞图书馆喊出来,是一种真情的呼唤:‘我们需要图书馆 ’。”
“我们需要图书馆 ”不仅仅是图书馆人或是图书馆常客的打工者的呼声,也是整个社会的呼声。尽管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在电脑上,特别是在手机上看书,可以不受空间或阅读姿势所限,但毕竟电脑上的阅读、手机上的阅读,取代不了在图书馆、在办公桌前、在家里捧着书的阅读。
“我们需要图书馆 ”是读书求知的需要。科学从读书开始。科学启蒙,知识积累,都离不开读书。读一本好书,如同得以明净如水,有助开阔视野。会读书者,不只是一阅即过,而是要品读、体味、思考、辩证,甚至要做笔记。做这些,在图书馆看书就比在手机上游览,要方便得多。现代图书馆一般既有实体书架,还有互联网查询系统,把两种优势结合在一起,提高了阅读效率。这也是许多读者仍然喜欢到图书馆阅览室的原因之一。
“我们需要图书馆 ”是对当下读书方式的思考。记得作家王蒙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篇《书要捧着读》的文章。他说,一个真正喜欢读书的人,网络上看一看是为了接触一下,一看这本书确实值得看,他就去买。因此,网络阅读和纸质图书阅读并不存在想象中的尖锐矛盾,也并不能互相代替。当然,现在的书也是越来越多样了,各种畅销书、排行榜层出不穷。但是,如果只盯住这些书,就好比是光吃冰棍,或者光喝甜水,吃着很舒服,营养不够。还有一些书,东拼西凑,连蒙带唬,错误百出,甚至于宣扬迷信、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把书捧着读的同时,还得提高对书的辨别与鉴赏能力。只有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的书香才会更浓郁,飘得更久远。
从我的读书体验看,也觉得捧着读有价值的实体书,较之手机上读电子书,心里会注入一种深沉的感觉。所以,尽管我不大的书斋里,堆满了信手捧读的各类书,但阅读生活里仍然少不了图书馆。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