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做的酸辣粉”“朋友烤的糕点”“老家亲戚腌的泡菜”……随着各种接龙小程序的火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它当起了卖家,自做食品也迎来了一波消费热潮,但自做食品的质量和卫生问题却往往被人忽视。小程序在核实卖家身份、审核发布商品信息等环节的漏洞,也存在着监管隐患。
据悉,有接龙功能的小程序在方便了人们交流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卖家想卖产品,只需在页面中依次点击“发个群接龙”“团购接龙”即可进入信息输入页面,输入好售卖的产品信息,即可生成接龙链接,但平台并未规定卖家要对产品进行说明或配实物照片,而在有些卖家发布的接龙链接中,还出现了从网上盗用的图片。
销售自做食品,同样会埋下食品安全隐患;有的平台在协议中将自身责任撇得一干二净,一旦产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往往遇到维权障碍。
综合来看,规避其中的消费隐患,平台须切实负起责任。交易双方须增强法律意识。比如,无论是卖食品还是其他商品,一些小程序存在审核机制方面的漏洞,但是作为交易双方应该明白,网络上的任何行为均须依法与诚信。尤其对于卖家而言,须恪守法律底线,最为基本的应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消费者切莫跟风盲目购物,别因贪便宜中套路。
另外,小程序接龙卖货同样需要纳入法律监管视线。比如,进行销售自做食品的,就不应对其放任,因为食品安全直接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应强化对小程序的监管,促使其在法律框架内行事,对存在不法行为的须加大惩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