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是发生在“真空”之中的,它嵌合在各种社会文化情境之中,同时也影响着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比如它渗透到了我们当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塑造着全球的产业战略,改变着民族经济,延伸着人口的平均寿命,影响着国家的人口,并且通过某种方式改变着国家间的边界。
科学传播也是一样的,它的存在和出现必然有其独特的情境,它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因而科学传播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建设,并且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科学传播。
如果像玛雅·戴维斯等人建议的那样(重新想象科学传播研究,把科学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对待),那么,我们就需要把科学传播的视野拓展到科学文化的层面上来。
首先,有必要讨论一下我们所谓的科学文化是什么。通常来说,科学文化是科学共同体内的文化,它包括但不限于科研的规范、科研伦理、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等方面的要求。而我们讨论的科学文化应该是全体社会的科学文化,也就是形成大多数人关注科学、谈论科学,甚至是追求科学的文化。虽然这也是某种共同体文化,但却是一个更大的共同体,或者说是人类共同体。后者可以作为前者的一种扩展,或者说出圈。
其次,科学传播应该把促进科学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科学传播会借用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和表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就难免会让科学传播与文化产生交集。另一方面,通过科学传播来促进公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奠定智力基础、知识基础、科学基础,这同时也是在奠定文化基础。因为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甚至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畅想和梦想,以科学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这些都离不开广泛的科学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或者说涵化。同时,科学文化的不断完善与丰富,也能够为科学传播的发展提供更加友善的社会环境。科学文化追求的是科学传播内容的最大公约数,这有助于促进科学传播的精准细分,也能够让有关科学传播的理论模式更好地找到目标受众和对象。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虽然应该从科学文化建设的视野来看待科学传播,或者说用科学传播来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但科学文化目前还没有成为主流,虽然正在成长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得到了很多的关注,这实际上讨论的或关注的焦点在于科学在社会中的位置,毕竟科学不是脱离于具体情境的,以及科学与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当然也包括科学如何反哺社会,社会如何支持科学,笼统地说,这些都是科学文化需要研究和考察的议题。
如今科学传播已是由各种各样的全职传播者(与许多热心的志愿者一起)组成的领域,但它在很多时候仍然发生在对科学已有一定认知的人组成的小圈子里,对于外面的世界也影响较小。科学家有时也往往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与科学传播,网络的发展也给科学传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种挑战还将持续下去。所以,科学传播如何出圈也需要依赖于科学文化的整体发展。
“科学传播不仅是为了提高公众的素养,更希望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为公众所理解,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公众的心灵之中”。 这就需要把科学精神中的求真务实精神,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内化为科学文化。同时让科学融入大众文化,成为公众文化日常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让科学摆脱“独自打保龄球”的状态,并且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