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
鸟类·病毒·生物多样性
□ 尹传红
外形似乌鸦的渡鸦,鸦科鸦属,为食腐动物。普通渡鸦差不多在世界各地均被视为凶兆——死亡、瘟疫和疾病的象征。此图选自威廉·亨利·赫德逊著、倪庆饩译《鸟和人》一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在我住所附近的一条街上,过去每逢秋冬时节的黄昏,常能看到黑压压一大群呼叫着飞腾而去的乌鸦。它们发出的声音低沉阴郁,似是一夜之间就会让其白花花一片的粪便落迹于街面。奇怪的是,最近几年里,乌鸦们一下都没了踪影。

    之所以想起国人眼中的这“不祥之物”,乃是因为眼下仍还在肆虐的病毒。虽说知晓在人类创造的所有神话和文化体系中,鸟都相当重要,但还是没整明白,为什么在中西方文化中乌鸦都不怎么招人待见。譬如乌鸦的近亲渡鸦,在西方竟混成了死亡、瘟疫和疾病的象征,难道是杂食性的它也吃腐肉及连带的蛆?

    还是拿乌鸦说事吧。嗯,在新冠病毒冒出来之前,让我们听着瘆得慌的,是埃博拉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埃博拉病毒在1976年第一次现身于非洲埃博拉河流域,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则是1999年首次出现在西半球,并很快融入美国——那年夏天,纽约市区内惊现大批乌鸦和其他鸟类死亡;与此同时,当地不断出现似乎是患上了某种人类脑炎而离奇死亡的病例。人们循迹探寻,找到的竟然是名为西尼罗河病毒的同一种病原体。

    这种病毒以鸟类为主要的贮存宿主,马、蚊子和人都可以是它的传染宿主。看起来,它并不主要依靠人类生存,而是感染许多种鸟类,利用它们繁衍生息、大批增殖。因此,它是一种需要中间媒介的虫媒病毒,即通过蚊子叮咬受到感染的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蚊子接着再叮咬人,让人染上病,进而在人群里传播。

    有学者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被感染的鸟在被病毒害死之前,就已经是病毒携带者了。一份研究报告表明,西尼罗河热发病率增加,并造成人类死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鸟类物种多样性的下降。研究者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那些幸存的鸟类中,有一些可能是更为高效的病毒携带者,即幸存物种可能大都携带着病毒。 问题恶化后,这些幸存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因为其他物种再不能与之竞争。这样,携带病毒的物种比例增大了,种群规模也更加庞大。于是,这种病毒感染人类的途径就更多了。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病毒星球》一书的作者卡尔·齐默感叹:西尼罗河病毒已经成功地融入了美国的生态环境,可能很难把它们斩尽杀绝。即使能研制出疫苗,让人类免于成为病毒的宿主,它们仍然能借助鸟类繁衍壮大。特别令人忧心的是,抵达美洲后,西尼罗河病毒和其他虫媒病毒的发展前景更为“乐观”,因为这是一片温暖潮湿的大陆,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让美国的平均温度不断爬升。这都有助于让蚊子繁殖得更快,并加速蚊子体内病毒的生长,而疫情也更容易爆发。

    回过头来说,如果鸟类物种多样性的下降,真的能够对病毒的传播效率产生影响,那么,我们着实又绕到了生态学界多年来一直呼吁、强调的生物多样性总体观。就此,杰出的生物学家和思想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不妨抄录于下,作为本文收尾:

    我们究竟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物种?为什么要那么在乎?尤其大多数物种是臭虫、野草和蘑菇?我们很容易轻视地面上的爬行世界,忘记在不到一个世纪之前,当现代环境保护运动还没有开始时,世界各地的原生鸟类和哺乳类也遭受过同样粗浅不成熟的忽视。现在,自然世界中小东西的存在价值已经极为清楚。最近对生态系统整体的实验研究,支持了生态学家长久以来的猜想:生态系统存在的物种愈多,生产力就愈大,也就更能承担旱灾和其他环境压力。既然我们需要依赖有效的生态系统来澄清水源、滋养土壤,并且制造可呼吸的空气,那么显然就不能轻易地抛弃生物多样性。

    每一个物种都是进化的杰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