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思维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国先贤的告诫从行为科学的角度为人们指明了行为方向。虽然,这位先贤说这话的时候未必知道行为科学的概念,但其思想已经很科学了。
善良之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是因为善良需要行为的配合,所谓习惯成自然,行为久了,必成习惯。而习惯就会成为文化,成为性格,成为一个人的标志。尽管也有人认为,善良是天性,不是后生修养的,但从历史上看,这种论调构成一派思想,可并无依据。比如,荀子就认为是“人之初,性本善”,而也有认为“人 ,性本恶”的,如孟子。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不否认,人的性格具有先天性,具有遗传性,与父母的性格有关,但善恶之分则根本上看是受到后天环境影响的。
现实中的一些现象确实提高了行善的成本。比如,假残疾乞丐、碰瓷、救护被讹等。总之,让人觉得好人没好报,流血又流泪。时间长了,好人也不敢行善了,也就会让没底线成为常态,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那么,怎么样扭转或改变这种状态呢?有人说,应该大力发展宗教,因为宗教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劝善,而且宗教提倡赎罪,敬神。有了敬畏,就能让人保持底线,收敛做坏事的行为。实际上,这种做法只是被动逃避现实,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宗教的庇护并不能选择,或者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自我欺骗,在很多情况下,反而为那些做坏事的人提供庇护所。
比如,现实中的一些贪官,就经常到寺庙里去求神拜佛,以为皈依了,拜神了,就能得到宽恕了,出了寺庙以后,继续做坏事。就像世俗中的富二代官二代的心理一样,有了后台,可以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了,只不过他们的后台稍有差别,一则是人,一则是神。但殊不知,无论是人还是神,都不能给予庇护。真正能够避祸的还是善心善行和遵法守法。
当然,善良没有正义的保护,善也难行,如前所述。同样,正义没有善良相伴,也会成为恶行。现实社会充满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但无论如何,一个提倡正义和善良的社会,必定是春暖花开,见贤思齐的;否则,正念不存,邪恶横行,无论穷富,人们的心不能安,所谓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
正义是相对的概念。对于个体,如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正义举动,但什么是不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判断标准不同;正义与公平又是一对难以厘清的概念。所以,以经验判断为基础,或者利于个人喜好的决策,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善和正义,有的人甚至以个人喜好来作为用人的标准,则既害人又害己,对国家、对事业都是在起破坏作用,而自己还以为很公正。
因此,必须用评估思维来进行分析,才能做到科学决策,因为评估思维是基于事实、依据准则(标准、指标),全方位审视、多角度分析的科学方法,能够避免瞎子摸象以偏概全的评价方式,而正确发挥评估指挥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