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渝生
余生趣潭
今天,是中国原生动物细胞学、实验原生动物学的开拓者张作人诞辰120周年。1900年2月21日,张作人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受教于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和丁文江,1921年毕业时已是一位有自己独特科学见解的年轻博物学者,即由家乡泰兴县官方出资派往日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留学。回囯后任教于上海大学、大夏大学。
后来,张作人又于1927年留学欧洲深造,先后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科学博士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在国外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32年,张作人受中山大学生物系主任罗宗洛电邀回国,相继被聘为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生物系主任、中山大学训导长。其间,张作人作为发起人之一,于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动物学会。
1949年7月,张作人因保护进步学生、营救教师,被捕入狱。释放后,他到海南、香港避居。在香港时,越南、新加坡、美国先后以高薪聘他,但他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坚定地留在了国内,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张作人由上海市市长陈毅电邀回沪,任同济大学教授兼动物系主任。1951年秋,同济大学动物系和植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他便随任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1976~1981年任生物系主任,此后任名誉系主任。1957年他兼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63~1980年兼任上海自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动物馆馆长。1954~1982年担任上海市动物学会理事长,1978~1984年担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1981年他组织创建中国原生动物学会,先后担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张作人的一生为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作人在国外留学期间,便以原生动物作为研究材料,刻苦钻研观察和显示原生动物细胞形态结构的方法。回国后,他创建实验室,对原生动物形态、系统分类和纤毛虫区系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原生动物细胞学奠立基业。他认为研究学问、创新创造的基础是实验+探究。后来,“创新的基础是实验和探究”成为了他的一句名言。
张作人对原生动物细胞学的研究,认为“物质的排列方式较之物质本身更加重要。仅有物质是不能产生功能的,是由所有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功能”。因此,他独辟蹊径,以原生动物为材料,研究了外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遗传中的核质关系,从而开拓了我国实验原生动物学的新领域。张作人用人工手术方法在棘尾虫上获得能正常遗传的“双体动物”,这在国际上是首创,他所创造的一套原生动物学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张作人秉承翁文灏和丁文江“学科之间互相依赖”“学科学,不可学人家的成果,主要是学人家获取知识的方法”等思想,在1950年代初招收了几批原生动物学进修生,60年代初招收了一批研究生,1978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硕士生导师、1982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1986年受聘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导师,从中年到老年,一直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并亲自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先后开设过《进化论》《达尔文学说》《普通动物学》《系统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细胞学》《遗传学》等10多门课程。对学生和助手在学习上和工作上严格要求,十分重视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说“我不是简单地教知识,而主要教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他教导学生“要开创,就要实验、研究,这从现有书本上是得不到的。”他一贯主张“观察,观察,再观察,从大自然寻找和发现问题,追踪自然界物与物之间,整体和局部的相互关系和固有规律”。这些都让他的学生受益匪浅。
张作人在科学普及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发表过《化石》《人类天演史》等科普著作。几十年来,他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学生,其中有许多人已成为活跃在教育和科研第一线的骨干,继承和发展了他开创的事业。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