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4日 星期五
工业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新话题(28)
孔祥熙办公室里的故事
——青岛邮电博物馆观感之二
□ 程 萍
左图:孔祥熙办公室内景。

右图:反映“胶州湾事件”的明信片。

程萍 摄

    萍踪悟语

    青岛邮电博物馆的二层有一间展室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式的办公桌椅,写满了岁月的厚重,也彰显着主人的地位。门对面的墙上,一部老式摇摆挂钟,办公桌旁一部风叶电扇……所有这一切,虽然简单,却告诉我一个确定的信息:这里,一定有很多故事。

    抬眼看到右手边的墙上有一幅书法,写着“声应气求”,骨格清奇,气象疏朗。细看题写人,竟然是中国近代四大家族中以银行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商人等多头衔著称的孔祥熙。孔祥熙和青岛邮电博物馆有着怎样的联系?我急忙退步抬头,看到办公室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书:孔祥熙首任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时的办公室。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人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悍然出兵侵犯胶州湾。第二年的3月6日,德国人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租期99年的《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作为租借地,获取在山东修铁路、开矿山、优先贸易投资派员的特权,引发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民族权益的狂潮。对中国早有侵占野心、特别对山东及青岛垂涎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于1914 年7月对德国宣战,向胶州湾发动攻势。

    这场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两国争霸战争,使日本人取代德国人,成为胶州湾新的殖民霸主,并以此为据点,扩张其在中国的侵略势力。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以战胜国身分要求收回被日本攫取的青岛权益。美英法等国各怀鬼胎,不顾中国的正当要求,对日本一味妥协退让,使和平会议成为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赃会议。

    帝国主义无耻瓜分中国的行径,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反抗,围绕归还青岛主权的斗争此起彼伏。1918年11月,山东民众提出了“取还青岛”议案;1919年4月,著名教育家、当时的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孔祥柯等被推举为请愿代表,前往“巴黎和会”请愿。1921年11月11日华盛顿会议召开,促成中日讨论山东问题,自12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召开了36次会议,中日双方终于在1922年2月4日签定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此后又经过5个月的艰难谈判,于12月签订了《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和《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中国付出6100万日圆,合银圆5445万元的代价,赎回青岛及胶济铁路主权。

    1922年3月,时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和约研究会会长的王正廷被任命为“鲁案”善后督办,主持接收山东权益。那时,孔祥熙正在老家办起了铭贤学堂(山西农业大学前身),自任校长。又抓住机会创办了“祥记公司”,专门经销英美火油,同时还开办了“裕华银行”,成为一名有影响的商人。由于他在实业方面的成绩,老同学王正廷邀请他出任“鲁案”督办署外交协办和实业处处长。

    德日在青岛经营的企业种类繁多,实业处专门负责处理这部分交接,进展顺利,唯独在邮电谈判中遇到了麻烦。由青岛至日本佐世保有一条海底电缆——青佐线,按条约规定应交还中国,但日方却在这个问题上百般阻挠,双方交涉了50余次才达成协议:青佐海底电缆无偿交还中国,并交还沿线电台。

    由于这样一个难题,王正廷又于1922年12月邀请孔祥熙出任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主持邮电部分交涉和交接,安置接收人员等,孔祥熙的政治外交能力崭露头角。虽然孔祥熙在这个岗位上任职仅仅9个月,作为孔子75世孙和商人世家子弟的孔祥熙走入政界,却是从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开始的。

    博物馆中孔祥熙办公室里的这张日式方桌,就是他曾经用过的办公桌,一本同时段他用过的、写着“熙秘”二字的密电码本也被保留至今。抽屉里还保存着一张1933年手绘的电话线路图纸。小小的一间办公室里,不仅写着电话电报作为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以及在中国的发展,也写着中国近代一段令国人难忘、警醒和奋发的屈辱史与斗争史,激发我们为祖国强大、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于1934年8月至1937年7月期间寓居青岛,从事教学和写作。青岛邮电博物馆原址作为青岛第一个邮电局,也是老舍先生经常来这里给朋友和出版社写信的地方。下期再聊。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