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
年味飘香。中国农历庚子年春节尽管不同寻常,新冠状病毒袭击了大武汉,浸染了华夏儿女,但春节的年味没有消失,民众在自我防护的前提下,仍然享受了独特的年味。
每年一度的中国传统春节,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华夏民族,在传承过年的盛大节日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诸如办年货、扫尘、祭灶王爷、帖对联、吃团圆饭、守岁、压岁钱、拜年、鸣炮竹、烧烟花、敬财神爷、逛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尽管今年的春节,出于公众健康安全因素,取消了一些带群聚的诸如串门拜年、逛庙会、游锣鼓等传统活动,但以家庭为单元的拜祭祖先、敬财神爷等节目,仍带有浓重的春节民俗特色。
小时候我不大懂这些过年民俗,随大人招呼参加些民俗活动。成人后,则对有些民俗持抵触态度,认为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近些年,看了些弘扬民俗文化的文章,才对民俗多少有了些正面的了解。
比如,过小年的祭灶王爷的民俗,其实是借机打扫灶房卫生,希冀来年丰衣足食。民间称为“小年”,时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互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按习俗,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翌日晨再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等,并烧香、点烛、放纸炮。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保洁,按现在的解释,本身带有科学意义。当然,民俗用意加上了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即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新、吉祥。
春节正月初五,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家庭多进行迎财神活动。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是不大敢谈发财的。好像讲发财就带有铜臭味,信仰有问题。其实,社会主义与创造财富并不矛盾。实现社会主义,必须有丰富的物质极大满足人们需要的前提条件。实行改革开放后,创造财富受到政策鼓励,春节民间门上贴财神像,正月初五开展家庭为单元的迎财神民俗活动,在许多地方很时兴。
春节敬财神是华夏民俗文化很重要的文化活动。一位民俗专家从“德、孝、义、和、家”等5个方面,替代东西南北中出门五路,对正月初五敬财神、迎财神进行了解读。
有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个人爱财,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是不是取之正道。那种贪污腐败,歪门邪道取财,是要受法律严惩的。 如何走正道创造财富、获得财富,从而获得幸福人生?有专家认为,真谛就是5个字:德、孝、义、和、家,即“为财富立德,为家族立孝,为友谊立义,为百姓立和,为人民立家”的“五为”精神。“德”是遵道贵德,也就是为人处世要遵守道德;“孝”是百善孝为先,凡是幸福绵长的家族,都是孝道立家;“义”是什么?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父母是孝,对朋友便是义;“和”是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品质,我们讲究以和为贵,与人相处,和谐处事,才会和气生财。“家”是大中国,有国才有家,国富民强万事兴,天下太平家庭和睦至关重要。只有具备这“五为”精神,才算真正领会了华夏财神民俗文化。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