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科幻面临发展大好机遇,同时也处在一个关键节点。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拼搏,中国科幻作家、理论研究者和科幻界各方面的工作者、媒体人,都付出了极大努力,促使当代中国科幻出现了过去不曾有的新局面,诞生了由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陈楸帆、郝景芳等组成的新生代作家和更生代作家群。
当今中国科幻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独特的中国科幻道路雏形已然显现。中国科幻所体现的是以科学为核,人文为本,以创新为动力,讲述中国故事,敢于逐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当然,也要看到,中国科幻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一直在砥砺前行。在当前这既是一笔财富,也有遗留的负面效应。其表现为:
其一,创作实践和评论、理论研究没有密切结合。中国科幻从改革开放后迎来“科学的春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是一件大喜事,这说明它和科学思维、科学理想是一致的。中国科幻文学的重新崛起,借鉴了外国科幻大师们创作的成功经验,这些大师包括凡尔纳、威尔斯、阿西莫夫、别利亚耶夫、叶菲列莫夫、星新一等,但是在借鉴中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理论探讨、针对自己的科幻作品深入地进行时评,还有很大不足。
其二,反映人生的领域要扩大。科幻本身在一开始就是以科学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组合,科技是科幻的原动力。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既是人类的创造物,又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新的文化现象也应运而生。在“互联网+”与“智能+”时代,科幻文学与多媒体、AI等方面都有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密切的联系,我们对此还有很多方面没有进行更多更好的研究。
其三,对科幻创作、研究和产业化要积极支持与引导。发展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首要的问题是它的人民性,中国文学、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科幻文学也是如此。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更是每个科幻文学工作者的担当!
展望中国科幻的未来,助力中国科幻腾飞,是否应该关注四个问题:
第一,加强对科幻创作队伍的支持、帮助和提高。没有好的科幻作品,就不能促使中国科幻更健康地成长。中国科幻的成就主要的体现还是优秀的作品。在校师生的创作应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发表科幻作品与论文的认定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规则)
第二,加强科幻文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国科幻的理论研究目前相当薄弱,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可以作出很大贡献。“通识课”可以把科幻作为扩展延伸的契机。依靠高校资源,透视当代中国科幻文学和多种文化形式兼容,与相关的许多体裁结合,研究“大科幻文学”或“泛科幻文化”的发展演化,这理应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中国科幻站在新时代及时应答了全球范围的文学走向文化、单一学科走向科际整合的趋势,并在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形成全产业链结构。
第三,继续加强和夯实读者队伍。在中国科幻的读者群体,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有很多人热爱科幻。对他们的培养既要热情又要非常慎重,让科幻进入青少年的思维和文化中应该作为一代新人成长的大事来抓,特别是培养青少年的原创精神,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的总框架内,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只有抓住青少年这一基础,中国科幻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加强中国科幻的人本意识。中国科幻的立足点应该是创造出真正的人的文学。人的文学必然反映人的四个元点,即生命意识、对立统一意识、创新意识和回归意识,离开了人的这几个基本点,不可能认识人的本质,也不可能揭示人和宇宙的关系,科幻文学在这方面是得天独厚的。从目前最新锐的量子理论看,在根本上讲,量子理论也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把人从简单、自明、模式化的概念中解放出来,并使之成为有无限可能的人,这才是真正大写的人更深刻的内涵。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