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成人巨婴症”
□ 吕建宝

    不久前,在上海的街头上,一个壮年男子对一位老年妇女又是拖拽又是殴打,引发路人愤怒。后来了解到,那位老年妇女是那个男子的母亲,被儿子索要2万块钱,母亲没答应,男子就大打出手。而在山东,有位70多岁的阿婆,每天顶着酷暑奔走于街头,只为帮儿子找工作……这样的“巨婴”现象,在中国实在是太过常见了。

    “巨婴症”在医学上本来是指出生时体重大于4千克的婴儿,近年来,人们用巨婴症这个名词用来形容那些身体已经长成成年人,而心理仍然停滞在婴儿期的人,为了区别于医学上的巨婴症,我们把上述心理现象称为“成人巨婴症”,比如媒体近年还报道过扒高铁车门、霸座者,甚至要求飞机晚一点起飞等自己者,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利,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却又不去付出努力,完全不顾别人的权利和利益,对别人吹毛求疵,却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错误。

    “成人巨婴症”者的行为模式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相信只要哭就有奶吃,就有人来给予自己温暖和舒适。不管年龄多大,身体多高,仍然延续婴儿模式,要求别人给予自己照顾,认为整个世界都应该围绕自己运转。社会上反复出现的案例不禁让人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成人巨婴症”?

    首先,是长辈的溺爱。只要是对孩子养育有发言权的重要人物,都有可能对“成人巨婴症”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成人巨婴症”者往往在婴儿期受到抚养者的过度满足,他们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想吃什么想玩什么,长辈赶紧去买,孩子不满意了,赶紧去哄。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几乎可以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是当“巨婴”长大以后,他要体面的工作,要漂亮的对象,要社会地位,家长无法满足的时候,问题和矛盾就来了。

    其次,是“巨婴”自己的责任。“成人巨婴”拒绝成长,像前面提到的男青年,他可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在于父母“有养无教”,但是他拒绝改变,因为一旦改变自己就要承受很多压力和痛苦,而停留在巨婴阶段,他就可以通过哭闹、撒泼甚至暴力来迫使父母满足他的要求。

    第三,学校教育的偏差。我们的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训练,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判常常以中高考升学率为主,至于学生在学校培养了多少好习惯,懂得了多少人生的道理,是否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很少去评判,也很难评判。此外,还可能与吸毒、长期过量饮酒、同伴的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系。

    “成人巨婴症”是从小到大诸多因素累积而形成的,要想治愈巨婴症很困难,重点还在于预防。在“成人巨婴症”的防治方面:

    ——家长责无旁贷。这里的家长包括具有养育作用的所有长辈,尤其是父母,所有长辈都要坚持给予孩子适度的爱,不要因为喜欢、心疼孩子就过度给予。从婴儿时期起,就要正确地培养孩子,满足其合理的需求,淡化或拒绝其不合理的需求,把社会的规则内化到孩子心里,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对,什么错,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长大了以后孩子就很容易适应社会。

    ——要加强和完善父亲的形象。我们的国家强调男女平等,但是一些家庭走过了头,母亲成为家庭的主宰,父亲被边缘化了,甚至父母都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边缘化了,这些都不利于子女教育。一个完整的家庭,母亲往往给予孩子爱和安全感,而父亲更多的给予规则、理智,即使父亲很忙,也要尽量抽时间陪伴子女,即使出差在外,母亲也要经常提到父亲,尊重父亲的角色,让孩子随时感受到父亲的存在。

    ——子女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犯了小错误,长辈要给孩子讲明白,让其认识到错误,教育其道歉。如果犯的错误比较大,就需要给予适当的惩戒。很多家长事事为子女辩护,事事偏袒子女,最终会害了子女。

    ——加强学校的教育责任。学校不但要教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发现学生的行为不当,尤其是某学生经常出现不当行为,一定要和家长联系,与家长共同矫正孩子的行为。有的时候,学生的行为模式反映了家长的行为模式,家长行为模式变了,孩子就变了,家长不变,怎么教育学生都没用。

    ——防治”成人巨婴症”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要积极举办各种培训或活动,宣传正确的教育、养育观念;要不断想办法培养和提高公民的个人修养和素质,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对自私自利的行为给予舆论的引导或谴责;立法和执法部门要重视巨婴现象,对社会危害大、违反法律的行为给予法律的制裁;医疗部门也要加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帮助,为问题家庭提高专业的帮助,等等。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成人巨婴症”会得到合理的医治,高素质、负责任、守规则的公民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好。

    (作者系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一科主任医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