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钉子”有着“地球的年轮”和地质学界的“奥林匹克金牌”之称。2018年中国第11枚“金钉子”落户贵州,一股地质科普游在贵州悄然兴起。
贵州省地矿局派驻六盘水市钟山区脱贫攻坚工作组于2018年在月照社区双洞村、独山村一带发现一处构造复杂、外观奇特的古喀斯特地质遗迹。那里有地层剖面遗迹、褶皱构造遗迹、断层构造遗迹,喀斯特地貌奇观比比皆是,有双洞盲谷、神雕峰、大硝洞,独山环状绝壁,峰丛、洼地等等。
贵州省地矿局、钟山区积极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首家旅游地质文化村。地学旅游文化村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也是一项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新尝试。
贵州省地质学会秘书长廖莉萍研究员表示,创建地学旅游文化村等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参观完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之后,不妨参观文化村。
有专家指出,贵州地理对旅游存在限制性条件,比如不像其他省份很密集,很散,来一次只能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联系到科普旅游,要注意点的密度。
贵州大学资源环境与工程学院院长吴攀则提议应该在贵州大学筹建一个喀斯特博物馆。
吴攀认为,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必不可少。要整合地质学会、旅游局、高校等资源,形成联动,把大学生培养成科普工作的后备军。在贵州大学建立一个喀斯特博物馆就是很好的倡议,国际上像东京大学就非常重视,国内如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等都有非常精致的地学展览馆。贵州地质资源非常丰富,若贵州大学建地学科普馆,仅学校每年一万新生入学,这样传递,每名学生带1个家长来,就有至少两万人参观。还可面向贵阳市民和周边高校师生。
吴攀还提议编一系列地学科普旅游手册。现在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到周围景点郊游的特别多,如果能编一本介绍贵阳周边地质环境的科普书,可以方便家长带着孩子参观。
另外,他认为以点带面很重要,一开始可选择性地找几个点,也可以先提出来论证,先做几个样板出来,边做边总结,最后推广。
贵州是一个宝地,动植物、中草药,矿产资源都很丰富。
贵州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美圣认为,贵州现在讲发展的故事讲得比较好,但地质故事讲得还没那么好。搞好科普旅游工作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应该以良好的顶层设计来促发展。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颜实则认为,要做好科普旅游乃至科普工作,首先需要从建设科普队伍出发。科普实际上是一门行当,需要和专业人员有很好的结合,而我国当前科普高端人才非常缺乏,需要在科普人才培养方面多努力;而如何让一般民众看了就爱上科学,爱上地质专业,科普的创新也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