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
书写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中国样本
——记北京市东城区小学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上)

    □ 尹传红 陈 璐

    “如今的中小学生在长大以后,必将面临在我们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各种问题。这些机器日益复杂,自主性不断增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开始挑战人类身份,因而很难充分预测其发展。……我们必须确保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尊重人类的尊严和人权。”

    ——奥德蕾·阿祖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5月16日至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

    本学期,北京市东城区6所学校的近30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向1700多名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课。这个教学实验的特殊之处在于,该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骨干教师在教研员带领下,通过专家指导、技术团队支持,历时近一年,经由探索、开发、改进、研究和实践,编写了小学人工智能用书——《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与科普丛书》中的《小学人工智能》,并开发了相关教学资源。

    这是国内第一套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主体撰写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用书,它特别注重资源用书的普及性、生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并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智教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等,均参与了合力开发。

    值此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召开之际,我们对东城区小学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资源开发与实践团队进行了深度了解。

    超前谋划,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

    2016年与2017年,著名棋手李世石和柯洁先后落后于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引发了全民对人工智能关注热潮。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讨论频发见于各大会议和媒体。

    2017年的一节信息技术课上,北京前门小学的胡晓征老师播放了一段“阿尔法围棋 ”战胜围棋冠军的视频,里面有一些影视剧中机器人的镜头,有些同学问:“人工智能要打败人类吗?”有的学生反驳,说:“人工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让我们过得更幸福。”面对这样的争论,胡老师向学生们阐明观点:人工智能和人类不是天然的对立关系,人类开发各种人工智能应用,也都是为生产生活更为方便服务的。我们看待人工智能要从它的工具性出发,即是协助人类的工具。

    在府学胡同小学方明老师的课堂上,他尝试将人工智能的概念逐步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渐渐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当学生对人工智能理解出现偏差时,老师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什么是人工智能?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我们又如何利用?”方明说:“教师要对机器智能和人工智能有更多的理解,不能什么都是人工智能。只有教师把握了正确的方向,才能深入浅出地给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工智能概念。”

    汇文一小的金慧莉老师回忆说:2017年至2018年,我有幸参与了几次不同层面组织的“人工智能”主题培训,在我们还不能明确地回答“什么是”的时候,我们对“什么不是”的认识却更深入了。在编程、机器人、STEM都不能全面地代表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提下,在小学阶段,能否在厘清“人工智能”本质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学习资源进行开发并应用于实践,将“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教育内容变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体验呢?

    这些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不断地考验着小学老师们,黑芝麻胡同小学郝君老师说:“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这个变革的时代,他们正在经历着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小学生们对此非常有兴趣,他们需要更多地接触和参与新科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方面我们技术老师应该所有担当。”

    于是老师们在信息技术组的研讨活动中就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形成了一场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大讨论,要不要讲人工智能的内容、如何讲人工智能的内容,成为那天交流的焦点。教研员郭艳玫老师对那天的交流记忆犹新:“在那个时间段里,老师们明显感觉到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无所适从。”

    (下转第二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