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旅行经常选择坐飞机,但一般会尽量避开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我对3号航站楼的评价是:大、蠢,不方便。从停车场推着行李进航站楼,差不多得耗10分钟。换登机牌、托运行李、乘小火车,下了小火车,加入等待安检的队伍(国内航线人排得少些,国际航线的队至少拐了七八个弯),安检之后继续前行,到登机口才能看到椅子,这一路下来没个好精神头不行。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出门的人都有受累的准备,但诺大的出发大厅,除了VIP,可以坐着歇会儿的地方奇缺,年轻力壮的尚可凑合,老老小小的体力不支的,只好坐行李上歇歇。
2008年,3号航站楼建好的时候,号称全世界单个体量最大的航站楼,内心很是骄傲了一阵子。那时候的客流量没现在这么大,还没觉着不方便,虽然当初许下的下飞机到行李提取处即可拿到行李的承诺并没有实现,依然要等,但总的来说还可以忍受。照理说航站楼的设计者都是专业人士,出发点应该是方便乘客,而且3号航站楼投建时已经改革开放很多年,设计者完全可以借鉴世界上任何航站楼的设计,建设一座既先进又人性化的航站楼,可结果如何呢?下飞机要走到腿软才能到行李提取处(国际航班的还要坐个小火车),等数十分钟拿到行李,然后推着行李再走上10分钟才能到停车场。不论到港离港,路程都相当“漫长”,稍不留神还会迷失。记得3号航站楼启用第一天就走“丢”了上千人。
去机场接人也是件相当让人头疼的事情。抛开航班晚点的因素,种种不方便一言难尽。设计上的不完善是硬伤,令人感叹的是,机场管理部门还会有种种不可思议的措施来增加你的痛感。2号航站楼是直接将接客人的车辆“赶”进停车楼,好在停车楼走到候机楼不算太远,而且给了半个小时的免费停车时间。有一次接客人从停车楼出来,不小心拐错又转回停车楼,到出口要收停车费,我说不是有半小时免费吗?回答说你刚才已经免费停过一次了,一天只能免费一次。我说这次没停车,只是走错了被绕回来的。回答说那没办法,按规定你必须缴费。
1号航站楼就不必说了,相信很多人都会在接近收费站的时候看到路边停的不计其数的等待接客人的车。与2号航站楼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客人的车能不能到达出站口全靠运气,运气不好的时候,会直接被轰进停车楼。我有N次被“逼迫”进停车楼的经历。问为什么不能直接开到出站口接客人,回答说领导指示的。停车楼找到车位停好车再走到接机大厅,“翻山越岭”一般,等接到客人再原路返回,早超过半个小时了。这样不仅麻烦,还得为这个麻烦付钱,所以我很理解那些在路边等客人的司机。
欧美的机场,一般是每家航空公司一个航站楼。航站楼之间有轻轨或者道路连接,形成一个360度的环状交通线,车流得到有效分散,基本上看不到航站楼前壮观的拥堵现象,大大方便了接送。即使对路线不熟悉,错过了进站口,没有关系,开车绕一圈回来就行。但在咱这儿不行,只有一条不归路,错过了就得七绕八绕才能回来,当然还躲不掉缴费。有时候我想,这设计师跟乘客有仇吗?为什么人为制造出这么多麻烦?
现在,又一座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耗资800亿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拔地而起,今年9月底将正式投入使用。新机场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预计年旅客来往量达1亿人次以上。振奋人心的新闻报道和超前美感的建筑画面背后,是满满的“黑科技”作为支撑,让人们对这座包揽了N个世界之最的亚洲枢纽机场又充满了期待。新机场线采用的是区域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候机楼与机场实现无缝对接,乘客在始发站可办理值机和行李托运业务;主航站楼为中心向四周放射5条长廊,从出发层到最远的登机口只有600米,最久只需要步行8分钟;智能停车楼提供约4200个车位,将引入机器人自动泊车……
每年的出行往来还会挺多,新机场肯定是绕不过的选择,就像这10年来其实避不开3号航站楼一样。那么,新机场的人性化设计是否会如新闻说的那样完美呈现,新机场候机楼的管理是否真的完全实现智能化而不会遭遇人为干涉,我的期待中,带着些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