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6日 星期二
科普应“化云为雨”接地气
□ 科普时报记者 陈 杰
科普短视频已成为各短视频平台不可或缺的内容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决定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中国科协去年发布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8.47%,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逐步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成绩是亮眼的,这跟国家高度重视科学知识的建设与传播工作,重视全民科学知识素养的提升有最直接关系,当然也离不开广大科学普及工作者的辛苦付出。

    事倍功半是科普常态

    “科普工作不好做!”

    这是来自于一线广大科普工作者的反馈:在传统的科普手段仍然是主流的情况之下,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理解对普通大众而言已产生难以逾越的壁垒,科普工作进入一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不外乎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科学基本上是枯燥和专业的代名词,这便是广大科普工作者最为挠头的症结所在:从严谨性的角度出发,科学普及从内容生产之时起就受到专业化的制约,而正是这种脱离大众接受范围的内容下,再到传播链条上缺乏新技术和新手段,到最后科普工作在用户接受层面也变得不接地气。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科普是要培育更多“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大众文化,要让科普接地气,只有“有趣、有料、有生活”才能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显然,新时期的科普工作需要从内容、形式和渠道等方面进行拓宽,特别是在形式和传统渠道方面。在这一点上,近年来大火的诸如抖音、快手、火山、梨视频等短视频APP在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宠之时,也让广大科普工作者看到创新的希望。

    或许,各方都看到了短视频在科普工作上的无限潜能。3月21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技馆、字节跳动联合发起了一项名为“DOU知计划”的全民短视频科普行动,号召全国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及其他有科普内容创作能力的机构和个人,积极创作、发布科普短视频,旨在通过短视频这种大众更易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从而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科普思路需要巨变

    在需要态度极其严谨的科普工作上,短视频真能承担重任?

    不可否认,在短视频平台成为现象级应用的道路上,过度娱乐化是背后最大的推手,这也是广大短视频难以推脱的糟点。但这不应该影响科普和知识类内容与创作者成为短视频平台内容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抖音总裁张楠表示,科普类作者和内容已成为抖音内容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抖音用户对科普内容的热情,激发、提升了科普创作者的动力。

    抖音平台截至2019年2月28 日,其平台上粉丝过万的知识及科普类创作者近2.7万个,累计发布超过520万知识及科普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近5296亿。在这些科普内容中,“越硬核的科普内容,越受粉丝欢迎”,而且从内容点赞率数据看,科普作者粉丝的粘性,远高于平台作者的平均水平。

    中科院院士匡廷云表示,在广电网、互联网和通信网三网合一的大势之下,科普手段必然会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科学家需要主动利用网络传播和新媒体传播,承担起更多的科学传播的责任。

    诚然,让为数并不多的在各领域里拥有几十年知识积累的科学家,以严谨的方式生产出科普内容,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要让没有多深相关知识普通大众了解并吃透,这种尴尬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科普工作难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短视频则正好打破科学知识在传播和理解上的壁垒,同时以社交为纽带进行共享,让知识可触达更多的人。通过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亲民方式,让科学知识的获取和理解门槛降低。在短视频平台的赋能之下,科普工作将从内容产出、传播渠道和触达方式上迎来重大变革,科学知识才能真正“化云为雨”普惠大众。

    正如中国科学报社社长、总编辑赵彦所言,科普工作既需要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在传播方式和内容展现方法上不断求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科学思想、启迪科学精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