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南京晨光集团鸟瞰。晨光集团提供 |
图2:复建的金陵制造局大门。摄影/程萍 |
图3:建于清代的厂房。摄影/程萍 |
图4:坐落在厂区内的李鸿章雕像。摄影/程萍 |
萍踪悟语
我国工业化时间很短,却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突出的两个特点: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背景下,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起点。
清末建立的四大兵工厂之一的金陵机器制造局,被称为“中国民族军事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性企业。这座洋务派核心人物李鸿章创办于1865年的兵工厂——如今的国家一级企业南京晨光集团,像一艘旗舰,历经150余年风雨,至今仍然是我国军事工业的航母,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在航天防务领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每次飞南京,从机场进市区,汽车驶过双桥门立交桥,向西不远就可以看到高架路旁高高耸立的“晨光1865”几个大字。这里,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曾经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也是今天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所在地。2018年8月24日,在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帮助下,我踏进了这座充满历史感和神秘感的大门。
据史料记载,1864年7月19日,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以太平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被镇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威胁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强固国力,壮兵利器,1865年5月,李鸿章在南京城南扫帚巷东首购买民房宅基地,建造了数十间厂房,成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1866年8月,首期建设竣工,将苏州洋炮局迁到南京,并入其中。
百度说:“1864年4月,苏州炮局开始用机器制造兵器,标志着中国近代兵器工业诞生,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诞生。”而苏州洋炮局的前身,又是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中国最早兵工厂”之称的松江洋炮局(又称上海洋炮局)。中国近代军工工业到底始于松江洋炮局?还是苏州洋炮局?亦或是金陵机器制造局?学者们众说纷纭。对于中国军工工业发展而言,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金陵机器制造局作为机械化生产的兵工厂,结束了作坊式的中国兵器制作时代,带动南京乃至中国走上近代工业发展之路。作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的重大事件之一,金陵机器制造局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足以说明它的历史地位。
走进晨光1865创意园,邹超总经理首先带我们来到浓缩着晨光集团历史的展览大厅。这里是了解晨光集团的窗口,跨越150余年的时空,讲述着一个工厂的故事,令人时而感慨,时而扼腕,时而振奋,从中感悟到的,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坎坷和倔强。
金陵制造局建立初期,设有机器正厂、左厂和右厂,炎铜厂,木工大厂,机器大厂等,有各类工匠200余人,直隶州知州刘佐禹担任第一任总办,主要生产多种口径前膛炮、炮弹以及炮车和枪弹。金陵制造局边生产边建设,先后开办了火箭分局、火药局,又将乌龙山机器局并入。1874年,督办马格里从英国、德国和瑞士购回一批机器,制造能力显著提高,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金陵制造局生产的军火发挥了很大作用。两江总督左宗棠奏请白银10万两作为常年经费,后又每年增拨5万两。扩建工程于1887年竣工,花费白银10.046万两。这次扩建,从美国购进50多台机器,使金陵制造局的生产能力又得到较大提高。1884年,我国第一门克鲁森式架退炮和加提林轮回枪(十门连珠炮)在这里制造成功。4年后,又最先仿制成功第一挺马克沁机关枪。金陵机器制造局规模虽略小于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但所生产的新式枪炮,在产量和质量方面均占全国首位。
走在坚固厚重的清代建筑间,随着邹总的介绍,恍若听到了当年机器的轰鸣,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镜头在脑海中一幅幅显现。著名电影艺术家李默然饰演的“致远舰”管代邓世昌,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崇尚英雄的种子。
邓世昌和“致远舰”250余名官兵的壮烈牺牲,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题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更加令人感慨的是,2013年,国家文物局在丹东打捞上来一艘舰船,经专家确认,正是闻名中外的“致远舰”,在残骸的鱼雷发射管中,发现了已经装好的一枚鱼雷。这意味着邓世昌准备发射这枚鱼雷,但受当时技术水平的制约,可能需要近距离发射才能发挥作用,由此导致邓世昌决定用“致远舰”撞击日舰,希望用这枚鱼雷给敌人致命一击。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金陵机器制造局跌入发展的低谷,也严重打击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工业救国梦。作为新中国海军的后代,甲午海战的耻辱与壮烈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坚船利炮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只有具备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人,才是战之必胜的法宝。以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军工工业的诞生,虽然没能避免甲午战争的失败,却为中国走上大工业发展之路张开了风帆。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