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5日 星期五
□ 马冬君
农业科普:跟日常生活零距离

    科苑视点

    这个时代,农业不再只是农民的事。它和我们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种菜,市民吃菜,菜到餐桌上,我们就会想,它用了什么药,使了什么肥,会有农药残留吗?是绿色安全吗?等等。

    同样,我们的粮食生产、食品加工、生态安全,方方面面也是如此,农业经济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农业科技也日新月异,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福利,但也带给我们一些困惑、不解和不知。中国飞速发展,难免会出现不均衡、不协调,科普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事例。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大量涌现,我们只想如何应用,怎样推广,创造价值,往往忽略了向大众宣讲,向民众传播,相关领域科学的奥秘,现代农业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今天。

    话说到这里,那么要谁来宣讲、谁来传播,我认为广大的科技人员要担起这个责任。近日,2018年国家科技奖公布,其中,“黄瓜基因组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生物学组二等奖。

    在对外公布的项目介绍中,大致是这样写的:黄瓜有23000多个基因,是开花植物中基因数目最少的。基因组研究推动了黄瓜基因的“掘金时代”,科学家共克隆和定位了50多个农艺性状基因,推动黄瓜育种进入分子设计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发现了控制黄瓜苦味物质合成的9个基因,并发现有两个“开关”基因分别在叶片和果实中控制苦味物质的合成。把果实“开关”关上,不让黄瓜变苦;把叶片“开关”打开,让叶片苦来抗虫。实现了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黄瓜没有黄瓜味啦!”“西红柿的味道越来越淡了”,这些老百姓常抱怨,缺少品质优良、品种特性的蔬菜品种问题。当然,以上文字加进了我的理解和编辑,但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大奖励中的小科普”最好的典范。

    科学研究不是深不可测、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它不仅仅是只生长在象牙塔和试验室,所有的研究最终要熟化落地,从实践中来的理论也终究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把一项伟大的科学研究,写成一篇好的科普小短文,那绝对是“高手”“大家”。从事农业科研和管理的人员最适合也最有责任与义务做科普。用心做科普,不仅把它当做一个项目,一份业绩,而是从内心涌动出一种热情,源源不断地将自已的感受抒写出科普小品。

    科技推动着时代的发展,时代追赶着人们向前。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呼唤着农业科普在“农村、农业、农民”这广褒田野上落地生根,让每一个中国人共享科技的盛宴。

    (作者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期院科技推广处处长,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