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大学毕业时,我很幸运地被挑选到《人民日报》当记者,从事科技新闻采写。记得大约是1987年9月,中央媒体参加空军组织的一次采访活动,在北京南苑机场观摩美国“雷鸟”飞行表演队的现场表演,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说,美军的战斗机已经可以实施“超视距攻击”,未来我们也要实现“超视距攻击”的目标。所谓“超视距”就是借助雷达等高科技手段,可以在飞行员肉眼视野范围外实现对敌方飞机的提前发现和攻击。
专家解释说,因为人的视力范围有一定限度,在空中看到一架战斗机的平均距离是8千米左右,这是天气晴朗时的平均值。有雾、雨天、黄昏时候,能见度很差,看见的距离要大为减小。8千米目前是一个一般公认(并无明文规定)的数值。两架飞机在这一距离内空战称为目视格斗空战。
“看不见就打”的空战称为超视距空战。“看不见”是说肉眼看不见,如果两机作战距离在8千米以上,目前主要是靠雷达或红外线瞄准跟踪装置发现目标并依靠这些设备来进行作战。战斗机上的雷达发现空中目标的距离目前可以达到100千米左右,有的还要更远一些。
“超视距”和“预防新闻”的核心理念不正是一回事吗?有了!干脆把“预防新闻”就叫“超视距新闻”吧,这样既通俗,又有冲击力。自己下定决心,以后多写这类“超视距新闻”,并力争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定好了目标,自己的干劲更足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间30年过去了,自己一直坚持采写超视距新闻,积累了不少素材和案例,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我想,应该从理论上对超视距新闻予以总结和提升。尤其在当下新媒体、自媒体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超视距新闻理论、原理和方法等,都可以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综上所述,超视距新闻是新闻的一个子集,它是由新闻学和农业科学形成的交叉学科。总之,超视距新闻要求记者具有卫星一样的高度和视野,不仅要看到新闻发布会现场,还要看到新闻发布会现场以外的信息。
超视距新闻既是对现有常规新闻的延续和继承,同时又是对常规新闻的创新和发展。与常规新闻概念相比,超视距新闻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同传统的常规新闻相比,超视距新闻有更大的社会作用。这类新闻容易得到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批示和重视,并得到报道对象的认可和社会的关注,而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十点:
1. 可以提前预知和预防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大大节省处理重大危机事件的社会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超视距新闻由于自身的特点,可以在新闻发生初期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如今在新闻竞争以分秒计算的时代,超视距新闻为干预、处理重大危机事件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2. 可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决策失误。相比媒体和公众,各级政府和决策部门更加关注超视距新闻。因此,超视距新闻可以为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先说话、敢说话、会说话”的目标,进一步拓展新闻的功能和社会影响。
3. 超视距新闻是一种主动的、善意的、有效的舆论监督形式。它在可能出现失误的地方提前预警,给当事人和单位提醒,并尽可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消除风险因素,这也是对媒体舆论监督的有效补充和创新。
4. 超视距新闻可以帮助记者争取到宝贵的预先采访机会。尤其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新闻,超视距新闻可以帮助记者争取到撰写深度报道的时间和空间。这个特点也在提示一些需要报道的单位和部门,对重大新闻和专业新闻,一定要组织预先采访,才会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5. 超视距新闻可以提前构建话语体系,超视距新闻因为提前发现新闻,可以提前掌握该新闻的话语权,有利于构建话语体系,提高传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6. 可以提高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超视距新闻还要求记者和新闻具有超越国内新闻的视野,对提高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大有帮助。
7. 可以有效避免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同样一件新闻,例如某个地方发生火灾,不同的媒体都在抢着报道,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媒体资源,时间长了也让公众感觉媒体缺少创意。而超视距新闻可以帮助记者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8. 可以帮助记者挖掘到独家和深度报道。
9. 可以提高媒体和记者的竞争力,实现高出一筹的目标。
10. 可以帮助传统媒体转型升级。超视距新闻可以借助其超前发现新闻和深度报道的优势,可以在发现新闻之前进行提前报道,将传统媒体在时效性方面的劣势变为优势。同时,还可以帮助一些具备条件的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为智库等。
(作者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兼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兼职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主持和参与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部(省)级研究课题十余项。著有《超视距新闻传播》《农业新闻学》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