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4日 星期五
北京,命名一条“槲寄生大道”可好?
□ 刘华杰

    今天,我想为北京命名一条道路——“槲寄生大道”。路其实并不宽,但路两边的行道树上有一种特别的植物而且数量巨大,真的很特别,于是就夸张一点,称为“大道”。

    这种特别的植物就是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檀香科。这是APG的分科方案,原来归在桑寄生科中。槲寄生自己无独立的根,专门寄生在别的植物枝干上生长,寄主包括杨、柳、榆、桦、栎、梨、李、苹果、枫杨、赤杨、椴属植物。槲寄生为二歧或多歧分枝的灌木,高30~80厘米,枝圆柱状,节稍膨大。叶对生,偶尔稀轮生,厚革质,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雌雄异株。果球形,具宿存花柱,成熟时橙红色。花期5月,果期10~11月。

    槲寄生分布较广,东北、华北、华中、西北都能见到,但是一般长在大山上,普通人不上山还是不容易见到。以前在北京想看到它也不容易,但最近机会来了:短短几年功夫,它与作为行道树的毛白杨、加杨,还有鸟密切合作,来到了马路边。已经形成壮丽的景观,走在马路上或者开着车就能瞧见。其中毛白杨上寄生得最多(加杨上较少),有时一株毛白杨上就有30多株槲寄生。

    正反馈过程是这样的:1. 鸟吞食了山上生长的槲寄生果实,飞到路边的杨树上拉屎。2. 槲寄生的果实中有大量极黏的物质,种子排除鸟体外时,外面仍然挂着黏稠的液体,当它恰巧掉落到杨树枝上时,就牢牢地固定在那里。3. 槲寄生的种子在杨树干上开始萌发,最终与杨树共生在一起。4. 等小苗长大结果,鸟儿又来吃,再排泄、再黏上、再生长。鸟的食物越来越多,槲寄生也便越来越多。在一株树上,起初可能只在树梢有一株槲寄生,不久下面的枝条上也可能长出槲寄生。这样就造成有的树上一点也没有,有的树上则非常多,马太效应。

    杨树、鸟、槲寄生组成的共同体中,好像只是杨树吃亏,是受害者。其实也不一定,鸟多了,经常来树上,也会吃虫子,帮助杨树消灭害虫。另外,从槲寄生的寄生部位观察,也未对杨树造成可观的伤害。

    这些槲寄生在早春、晚秋、冬日里容易观察到,树叶多时根本看不到。在北京,观察的最佳时间是11月5日至第二年4月10日。顺便说一句:槲寄生属的模式种为白果槲寄生(Viscum album),西藏、云南有分布,著名博物学家怀特(Gilbert White)的院子中就有,剑桥大学植物园中也有。

    说了半天,北京的“槲寄生大道”在哪?放心,马上就说。

    首先槲寄生除了好看外没什么用。另外我仔细观察过,树干又粗又高又滑,不容易攀爬,槲寄生不容易被破坏。可以放心地说出准确地点:

    北京九渡河向北,安四路(S213)到四海一线沿途。黄花城水库(注意不是水长城那里)西北角停车场是第一处集中点,树上鸟窝状的东西就是,树很高可能看不清。再向北过二道关路牌,便是第二处集中点,这里比较开阔,站到山坡上容易看清。其他各处自己找吧,总之非常多。提醒注意来往车辆,不要在行驶的车上观看。沿途路窄,也不能乱停车,找一处宽敞的地方停好车慢慢欣赏,植物跑不了。行车路线:G6昌平西关环岛出—昌赤路(S212)—怀长路(S308)—九渡河十字路口向北—安四路(S213)。高德地图导航可直接导“二道关村”。

    最好带上观鸟的望远镜;如果要拍摄,建议带200mm以上的镜头。想找槲寄生种子的话,可在树下寻,有鸟啄食掉下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