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现代都市,我们几乎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了石油,城市将会变成怎样。石油驱动着我们的汽车、飞机和工厂,而如此运作着的社会大概也承托着许多人关于未来的梦想。但在《黑丝路》一书中,作者显然看到了更多,所以他们在序言中便将一个问题摆在了每个读者面前:石油是从哪儿来的?石油如何从遥远的异地进入到我们生活的中心?正是这样的问题,开启了两位作者的追寻之旅。
英国石油公司的石油管线从里海升起,这里便是两位作者行程的起点,追着这条管线的一路延伸,向西越过高加索山脉与安纳托利亚高原,而后一路下降到土耳其滨海沿岸。随着石油被运上油轮,然后继续进入管线,穿过地中海与阿尔卑斯山,就到了巴伐利亚与伦敦——两位作者就这样跟着管线一路追根溯源,结果就发现了许多问题。
巴库北方约20公里处的苏姆盖伊特曾被一位土耳其诗人描绘为一座“绿色城市”,但如今的它却以烟雾闻名,烟雾来自石化污染,而这座城市也因此成为了苏联环境破坏的代名词。上个世纪30年代,在巴库大力推动石油工业的多元化经营之时,这个昔日的小渔村被选作了石化工厂的地点,曾经“贫瘠的地方”建立起了新的工业城市,并被许诺了现代化的未来。但这样的许诺最终却成了泡影,或者说,因石化工厂而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好处远远无法补偿他们所遭受的污染伤害。
毕比赫巴特是距离巴库不远的另一个村庄,一百年前,萨义德小说中的人物曾描绘过这里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石油味。工人双手滴着石油站在钻孔旁,滚滚油泉涌出覆盖一整片油污大地。”如今,小说中的景象已变成了现实:由于钻油设备与石油管线的兴建,这里的土壤全都遭到原油浸渗污染。
茨赫拉兹卡洛隘口是地球上25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02年,英国石油公司计划在此铺设油管,科学家们建议改变路线,而格鲁吉亚环境部长也拒绝签署该项计划,但最终却由于公司以及美国官员的压力而做出了妥协。第比利斯植物园的首席科学家米利安说:“这是生态犯罪,不只我这么想,最著名的格鲁吉亚水文学者也这么认为。”
英国石油公司在阿塞拜疆建立ACG油田曾被称为“世纪合约”,这里的钻油平台从里海海底钻取原油,然后运送给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据该公司的一份刊物称,“订立‘世纪合约’的用意,不仅为了开采石油,也为了发展阿塞拜疆”,因为油田不仅给该地带来石油收入,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但仍然有人看出了问题:“石油有一天会枯竭,届时BP将会离开,这些精英将会搬到他们位于伦敦与巴黎的豪宅。到时候阿塞拜疆还剩下什么呢?一大堆闲置的摩天大楼,我们连维持大楼外观的清洁都做不到。”
此书主要记述的作者于2009年沿英国石油公司的管线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同时也回顾了两位作者自1998年以来多次旅行收集的故事。其中既包含有亲眼所见,也有当地那些有勇气的人们所讲述的经历。这些见闻无一不在提醒读者,当这个世界上一些人在享受着石油所带来的高效率的舒适生活时,另一些地方的人与生态环境则在承担着这种舒适生活的代价。
《黑丝路》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带领读者走近那些遥远的城市与村落,那里的生活远离我们的日常经验,它与我们已经熟悉的舒适、便捷、高效率截然相反,但那正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另一副表情。当政治家们以及其他学者们还在为碳排放与全球变暖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而争论不休的时候,两位作者的调查无疑将思考与反省引向了深入,而基于此做出的建议也因此增加了很多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