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产业与研究并举 共创科幻发展新时代
□ 王康友

    新时代中国“两步走”强国战略,尤其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的确立,为科幻产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如此欣欣向荣的局面背后是中国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崛起,刘慈欣以优异的作品让欧美世界领略了中国科幻的魅力,其作品《三体》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科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中国科幻和西方世界的对接,也让科幻在中国由少数科幻迷所推崇的小众文学类型变得前所未有的“大众”,读者由少数走向多数,支持者也由民间走向官方,中国科协也自2016年起,连续三年主办中国科幻大会。

    科幻产业无疑是当下科幻风潮中最强劲的马前卒。近年来,科幻主题公园建设规划不断出台,工程陆续上马。从全国首个科幻主题公园——贵州贵阳的科幻主题公园到浙江平阳“星际科幻谷”文化园,从江苏常州宣布打造幻想产业基地“东方幻谷”, 再到成都宣布将建“中国科幻城”科幻产业园,刘慈欣曾经工作过的电厂也不甘落后,山西娘子关的旅游规划中,拟建科幻城……可以看到,这些科幻主题的公园、产业园不只出现在有着雄厚科幻根基的成都,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也出现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贵州省,贵阳科幻主题公园一景点的开放,甚至有望改变贵州省和中国西南部的旅游结构。这让我们愈发看到了科幻的生机与活力,它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面对朝气蓬勃的中国科幻产业,科幻研究应当及时关注研究,总结发展经验,点出发展问题,指明发展方向。譬如,科幻产业在繁荣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泡沫现象。这需要科幻研究者及时开出良方,规避泡沫的产生。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刚在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对科幻研究明确提出了两点方向:一要紧抓新时代文化建设基本要求,二是希望科幻研究与当前的科幻产业发展相契合。

    当前的科幻研究也一样呈现出了朝气蓬勃的面貌。学界关注的科幻与政治、科幻与宗教、科幻与经济、科幻与电影、科幻与教育、科幻与伦理、科幻与人工智能、科幻与生态、科幻与社会、科幻与科普、科幻与军事、科幻与奇幻、科幻与旅游……诸多议题层出不穷,这种热议良久的势头与鲁迅那句常为中国科幻界所乐道的名言:“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遥相映照。日本科幻评论家巽孝之则指出的,与其说科幻是一种文类,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切入到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中去。由此,边界渐次模糊,“跨界”时代开启。诸上,为科幻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扇的窗口,使之步入开放包容之境,而科幻研究者应当像警犬一样敏锐,时刻保持洞悉警省,以综合文化意识与宏观文化的眼光迎接“科幻大时代”的来临。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科幻研究的硕果。全国各大高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各个角度表达了对科幻的兴趣,主流文学界也开始对科幻这一类型文学给予了关注,认为科幻能以其独有的想象力开拓了文学的表达空间,将其从狭小的天地拉了出来。北京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研究基地等科幻研究机构致力科幻研究,较集中地出了一批成果。南方科技大学的“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旨在从科普、科幻发展与科研关系出发,推进想象与科学的连接,融通和激发对科幻的理解,把握更多对科学需求的谋划和对未来科学趋势的认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成立两年来也是成果颇丰,诞生了一批论著,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资助的《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中国科幻的思想者:王晋康科幻创作研究文集》《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可以算得上是传统的作家作品研究成果之翘楚。《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先是获最佳非虚构类作品金奖,又获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

    科幻产业与科幻研究相辅相成,互为助益方有大成。对于当代科幻产业来说,研究者不应止步于常规的文本化,书斋式的研究,而应当走出去,到产业园区、影视基地主动了解当前科幻产业发展的现状动态;要从小说文本延伸到文本之外的无限空间,超越单纯的、立足于艺术、思想、意识形态的批判或视听理论上的单纯读解,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给予中国科幻产业整体性、多层次性、全面性的观照。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科技导报社社长,研究员,《科普时报》科普顾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