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4日 星期二
空军雷达某旅机动营,被称为“预警尖刀火焰营”,是新时期空军首个机动雷达营。先后执行重大演训任务多次,足迹遍布全国,行军里程70余万公里,创新战法训法20多项。
机动“火眼” 全疆到达补天网

    □ 石  奇  李跃芳  彭红钟

    初夏时节,湘中腹地,蜿蜒盘旋的山路上,铁骑驰骋卷起尘土飞扬,预警尖刀直插战场显威。在一片山间开阔平地上刚刚停稳,全副武装的数十名官兵如同猛虎下山,铲泥土、平阵地,拉天线、架电台,抡锤子、搭帐篷……短短22分钟,空中“敌”情已在显示屏上一览无余。

    紧张忙碌而扣人心弦的一幕,对空军雷达某旅机动营来说却是家常便饭。作为新时期空军第一个机动雷达营,一直把目光牢牢锁定在确保国家空防安全的战场,不断锤炼核心能力,随时准备奔赴战场。

    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

    外军有一句名言:“在24小时内运来一个营,比10天之后运来10个师更重要。”

    机动营成立之初就面对一个命题:相较于固定部署雷达部队,他们最突出的特质是什么?“动!”机动雷达营,就是要通过快速准备、快速到达、快速展开、快速通联,达到迅捷补网强网拓网、快中求存出其不意的目的。

    “快”,成为该营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障碍。

    然而部队机动时携带的雷达装备、通信设备等种类繁多,光清点就需要一个星期。

    为了提高速度,他们将出动所需物资器材分库储备、分类摆放、分箱固定,对个人物品三分四定,实现随拉即走。联合厂家研制箱式住宿车,自助攻关改造车载指挥所,更加集成机动。笔者在该营机动演练现场看到,整营建制、单个机动站出动速度都比大纲规定压减三分之一以上时间。

    长途行军需要铁路输送,面临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把装备牢靠地捆绑到火车平板上。“过去用铁丝捆,需要把成捆的铁丝甩直,每次甩得胳膊都肿了。”四级军士长覃金孟对以前的场景记忆犹新。

    一个偶然机会,他们看到铁轨上几台车用一根铁链、一道螺杆就解决了问题,原来那是紧固器。没多久,他们向上级申请的紧固器配发到位。然而,存放和搬运又成为新问题。整营建制出动就需要上百箱紧固器,光装它就要整整一台运输车;搬运更不轻松,装紧固器的运输车到需要捆绑的车辆距离短则几十米,长则数百米,两个人抬着上百斤的一箱紧固器来回奔走,每次都累得筋疲力尽,速度也上不去。

    于是,他们专门对各车车体构造进行测量研究,在每台车上合适位置加装紧固器随车存放箱,对紧固器随拿即用、用完即收,不仅每次出动减少了一台运输车,装载时间还缩短了不少。

    他们着力进行各类流程的设计再造和重组优化。某型雷达列装后,他们通过展开流程设计再造和重组优化,把展开时间压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令兄弟部队和厂家直呼奇迹。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正是凭借各个环节的快速机动,该营多次在上级重大演练任务中“抢报第一点”,4次与“敌”对抗演练中有效规避反辐射导弹攻击,应急机动能力屡次经受考验,多次受到高度评价。

    车轮所至  即为战场

    退伍老兵周伟家中的展示柜里,一瓶瓶五颜六色的土最为打眼,瓶子上贴着各种标识。

    这些土,就是周伟随机动营转战多个省份、执行重大演习演练任务时采集的。这是这个12年老兵最珍贵的军旅纪念,也是该机动营驰骋九州、纵横四海的生动写照。

    作为预警体系的“尖刀”,机动营担负随时听令出征,奔赴不同地域强化拓展预警天网的重任。该营每年主动争取驻训演练任务,到边境一线、海岛大漠、京畿重地等锻造过硬机动能力。

    雷达技师陈文现在还记得去年在某高原勘选阵地的经历。经过周密勘察,一座直入云霄的高山山顶阵地条件最好,山顶上当地电视台信号塔旁有一大块平地可作阵地。

    找电视台领导洽谈时,一位台领导却直摇头:“上山道路太窄,山上也是常年大雾,我们当年把铁塔运上去都费老大劲了,直到现在也没招聘到愿意常驻山顶监控的人,我劝你们还是别上去了!”

    “车轮能到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战场。”营长谭洪波告诉笔者,上山道路有安全风险,更能锤炼全疆到达的能力;山上条件艰苦,更能锻炼全域作战的作风。

    经过3个多月的驻训,他们不仅掌握了情况,还研练出“低慢小”目标甄别、防敌山谷突防等战法成果。这段经历也在当地传为佳话,前来巡检信号塔的电视台工作人员对他们翘起大拇指:“当兵的果然牛!”

    部队常年在动,必然有惊心动魄的险情。一次驻训归建的山路上,连续降雨导致土地松软,一股泥石流携卷着树木、石头、荆棘,堵住了车队前行的道路。

    商议后,他们决定立即开路前进。片刻间,全体官兵冲进雨中,柴刀砍、铁锹铲、双手扒,许多同志手被磨破、刺破浑然不顾,半小时就开辟道路顺利通过。

    3小时后,走出山区不久的车队就收到塌方地段村长发来的照片,前几个小时车队停留的区域,又向下塌方了一大块,如果车队停留在那里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火眼金睛护长空

    “你站上报的某批目标为错误情报。”去年7月的一天,指挥所给前来驻训的该营发来指令。

    “目标确为飞行器。”雷达操纵员覃金孟综合运用多种操纵手段,结合在复杂杂波中显现出来的微弱信号,确认这是一批“低慢小”目标,经现场指挥员、站长尹博判定后继续上报。后经查证,这是两架陆航直升机在飞行训练。

    官兵们心里清楚,准确判断情报的本事不是花拳绣腿耍出来的,而是在日常刻苦训练和30多次重大演习驻训中一刀一枪练出来的。

    提高“看”的能力,关键在于平时值班训练积累。该营与院校、空军某研究所、航空兵部队等进行联演联训,不断提高预警探测能力。

    某演习任务,干扰机、无人机蜂拥而上,电磁环境复杂令人瞠目结舌。第一个演习日,某型雷达刚开机,就受到干扰,显示屏上一片荧光。

    数分钟内,4架“敌机”在干扰掩护下对他们的阵地实施火力打击。导演部随即宣布:“你部已被摧毁,关机退出演习。”还没开打就“阵亡”,看着头顶上几架耀武扬威的战机攻击阵地后扬长而去,他们感到异常耻辱。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演习间隙,全营官兵铆住干扰这个难题,争分夺秒想对策。

    几天后的第二个演习日,蓝军故伎重施,屏幕依然“雪花”一片。雷达方舱内异常寂静,营指挥员仔细观察屏幕上亮点,“改变天线转速、采取某模式……”指挥员紧盯屏幕,连续下达口令。

    天线扫描,在扫描的第八圈,屏幕上模糊一片的光斑奇迹般消失。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战勤人员精准研判、抢报目标诸元,为红军指挥所提供了及时准确的雷达情报。该营总结的反干扰战法获得空军战法创新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