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淦星闪耀照寰球
□ 苏 青
光芒万丈 禹燕 摄

    青诗白话

    2018年12月10日,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院士逝世20周年纪念日。15年前,也即2003年9月,在中国物理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一颗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1997年11月19日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14558的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命名为“王淦昌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这些天体不能清空其轨道附近区域,且主要集中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之中。自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朱塞普·皮亚齐在西西里岛巴勒莫天文台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至今人们已在太阳系内发现了大约127万颗小行星。

    小行星的正式命名由两部分组成:国际永久编号和名字。今天,当观测者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首先授予这个天体一个暂定的编号,以便通过进一步的观测来确定它究竟是不是新发现的天体。当一颗小行星在至少4次回归中被观测到,其轨道又能够被非常精确地确定时,将得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给它的一个国际永久编号。小行星的命名权通常属于它的发现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一般根据发现者的提议来命名。对于已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发现者有权在编号后的10年内为它提出一个名字用于命名,并报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核批准。

    小行星的命名是天文学界赋予其发现者个人的一种权利,也是对发现者为天文学所做贡献的一种奖励。早期人们喜欢用希腊或罗马神话中女神的名字为小行星命名,女神名字不够用后,遂改用人名、地名、花名乃至机构名缩写来命名。对于一些国际永久编号为1000的倍数的小行星,人们通常以特别重要的人和物来命名,如1000皮亚齐、3000达·芬奇、6000 联合国、8000牛顿,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目前大约有近100颗,王淦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王淦昌先生终身醉心于自己所钟情的科学事业。青年时期,仅仅通过在理论上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发现世界上第一个荷电负超子——反西格玛负超子,王淦昌就奠定了自己在国际物理学领域的牢固地位。晚年,他最早提出了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概念的雏形;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共同提出发展我国高技术(“863计划”)建议,更是彰显了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审时度势和远见卓识。

    《中国核工业报》原副总编辑常甲辰讲述的王淦昌先生的两个科研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有关“变子”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初期,王淦昌与苏联科学家合作,对对方仅凭一个电信号就断言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变子”提出质疑,并明确表示这样的“发现”靠不住。事实证明王老判断正确。第二个是有关“第一粒子”的故事。还是和苏联科学家合作探测基本粒子,两国科学家在一张胶片上发现有一个很长的粒子的轨迹,于是,苏联科学家急于宣布发现了新的粒子,甚至打算命名为“第一粒子”。王淦昌则非常冷静,他认为发现新粒子的证据不充分,很可能是某种介子的反应,需要进一步分析、计算。最后证明这确实是一种介子的反应。在当时中国正“一边倒”全面学习苏联的情形下,王淦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非凡的政治勇气实在令人钦佩。

    作为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王淦昌对我国核事业发展贡献巨大。1961年3月,受命开展核武器研制工作,他毫不犹豫表示“我愿以身许国”,并化名“王京”,隐姓埋名17年,战斗在青海高原、新疆荒漠,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以及地下核试验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晚年,针对我国经济大发展、能源日益短缺形势,他率先提出和平利用核能,积极推动我国核电建设,为我国核电事业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010年,我任职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当年12月10日,我主持召开《文集》首发式,纪念王淦昌先生逝世12周年;会上,即兴赋藏头诗一首,以表达对王老的怀念之情、景仰之意:“王老功勋驻千秋,淦星闪耀照寰球。昌业强军富国日,颂偈献君祈愿酬。”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