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乾隆鹿角的故事
□ 靳 旭
冬季脱角的麋鹿
麋角解说
《麋角解说》局部
乾隆时期产自南海子的麋鹿角

    鹿类动物的角会每年脱落重长,这使得鹿角的数量远多于其他的鹿类标本。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有着丰富的鹿角馆藏,这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原藏于清宫的麋鹿角,这支麋角不仅个体硕大,形态优美,其主干上还用精细的楷书镌刻着一篇由乾隆皇帝撰写的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段久远的故事。

    那是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冬至时节,乾隆帝端坐于紫禁城中,突然想起自己五年前写的一篇《鹿角记》中,曾考证过《礼记·月令》曾记载“仲冬之月…… 麋角解”(麋脱角),可是他观察的结果却是“鹿与麋皆解角于夏,不于冬”,“岂古之麋非今之麋乎?”五年来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其心头挥之不去。在这个隆冬之际,他突然想到南苑里的那种叫“麈”的动物会不会在冬天脱角呢?

    乾隆皇帝立刻吩咐御前侍卫到前去察看。去的人很快就捡回一只大角来,回报说“那里的‘麈’正在脱角时节(正值其候)——有的两支角都在头上,有的刚脱落一支角。有的一对角全掉了。”并呈上了捡回的大角,乾隆不禁感叹道“古人错在把麈当作麋, 而朕呢?则更错误,竟然不知道还有冬天掉角的野兽。天下知识真是无穷无尽,事物就这样不容易摸透啊!” 于是乾隆帝挥笔写就了一篇 《麋角解说》, 命人刻在捡回的大角上, 以记此事。

    那么,乾隆皇帝的疑问解决了吗?他观察到 “鹿与麋皆解角于夏,不于冬”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国古代虽有丰富的博物记录,却缺乏严谨细致的博物学体系,许多动物,甚至包括一些大型动物的名称都被叫混、叫错。乾隆皇帝就误把“麋”的名号安在了其他夏天脱角的鹿上,却把原指鹿群中头领的“麈”当成了冬天脱角的麋鹿的名字,还感慨古人错把麈当作麋。幸亏他还比较谦虚,同时承认自己的错误更甚,竟然不知道“冬之有解角之兽”。

    在那篇《麋角解说》的最后,乾隆皇帝命令按照他的最新考证结果修改清朝的天文历书,幸好同时指示《月令》的记载就不用改了(《月令》古书不必易)。虽然乾隆皇帝已经有了初步的实证观察的思想和实践,但由于缺乏系统严谨的规范指导,仍然不免摆了乌龙。皇帝的金口玉言早已远去,麋鹿还在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在冬天脱角,古老的麋角则静静地讲述着发人深思的故事。

    (作者供职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