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把电厂建到国外去
——中油电能气电公司建设伊拉克哈法亚电厂纪实
发电的激动人心时刻
下班归来
作业现场
图为员工苏旭波在检查设备
图为职工童占生(左)和李焱森正在巡视检查输气管线和阀门
图为员工在巡视设备

    □  魏素玲  刘江江

    编者按: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电能梦的实现需要9000名电能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伊拉克哈法亚电站,活跃着一支中国石油电能有限公司气电公司员工,他们在异国他乡战高温、斗酷暑,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把两台燃机从中国搬迁到伊拉克。2018年9月19日10时,中油电能首个在海外建设、拥有、运营的电站——伊拉克哈法亚电站并网发电,并获得PAC验收证书,正式转入商业运行!预计年产值1700万美元,实现年利润450万美元。

    伊拉克哈法亚电站租赁项目成立于2016年下半年,总装机容量为60兆瓦。该项目是中油电能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借助中国石油这个市场开发大平台,跟进“海外大庆”建设,由气电公司员工把两台燃机从中国搬迁到伊拉克,按照国际化管理模式自主经营开发出一条“建设-拥有-经营”的BOO新模式。

    哈法亚项目涉及的环节之多、协调的关系之广、推进的难度之大、建设周期之紧,对气电人都是全新的考验。为确保项目早日投产发电,承担着该项目建设重担的中油电能气电公司抽调50余名精兵强将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出色地完成了机组拆迁、运输、安装、调试等工作。

    该项目的建成,为中油电能开发伊拉克乃至中东市场,起到了“桥头堡”作用,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赢得了集团公司的支持。哈法亚电站的顺利投产,有效缓解了哈法亚油田和当地民众用电紧张局面。

    抢占商机,把握机遇闯市场,2000页标书彰显实力

    在开拓市场中,谁能抓住商机,谁就掌握了成功的主动权。2016年,中油电能的市场开拓者在寻找市场过程中,得到哈法亚油田需要用电负荷60兆瓦的信息。

    机不可失!中油电能领导立即带队赴北京与中国石油中东分公司领导洽谈,推介自己,寻求商机。随后,这个公司市场开发部主动出击,多次与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公司北京分公司进行探讨,设计可行性方案。

    2016年6月7日,在气电公司(原燃机电厂)哈法亚油田电站筹备紧急会议上,中油电能市场开发部和中国石油中东分公司取得联系,要将中石油的两台燃机搬迁到伊拉克,在海外建设自己的电厂。

    “这活我们能干好!”有着33年的机组运行经验和26年的对外服务经历的气电人主动毛遂自荐,肩负起海外建电厂的重担。

    同年8月,在中油电能市场开发部的运作下,气电公司干部员工超越自我,勇于担当,在短时间内成立了项目筹备小组,制定出可行的项目方案开始运作,大家精神满满地向着中标哈法亚项目的终点站冲刺。

    2017年元旦刚过,哈法亚业主向全球发放了电站租赁项目标书。拿到招标文件后,气电公司班子成员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制定标书,如何赢得业主的认可,大家坚定一个信念: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随后,他们组建一支英文好、技术强的精英队伍,正式启动标书编制工作。

    “由于我们第一次编写国际标书,大家都感到无从下手,实在太难了。”谈起80多个编写标书的艰难昼夜,气电公司哈法亚项目部项目经理隋铭记忆犹新。

    任何事都是说起容易做起难。刚开始,他们连国际标准是什么,哪些手续需要认证都不太专业,对全英文编写标书能否做到严谨、规范,用什么字体、如何装订这些小事也很茫然。

    在一没现成的经验,二没固定模板可借鉴的情况下,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大家横下一条心,再苦再累也要攻下这道难关。干部员工吃住在招待所,每天坐在电脑前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5+2”“白加黑”成了家常便饭,编写小组的成员就连过年只休息了两天时间,以虎口夺食的拼劲、“蚂蚁啃骨头”的韧劲,一句句地译,一页页地改,逐一扫清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饱含着工作组成员汗水和心血的2000余页标书终于如期完成。

    2017年8月18日,中油电能经过层层闯关,最终击败美国APL公司等8家国内外竞争对手,成功中标伊拉克哈法亚租赁电站项目,该项目签约额3120万美元,是中油电能“走出去”以来中标的最大海外项目,也是第一个海外建厂项目,实现了由“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的华丽转身。

    愚公移山,“跨国长征”演绎气电速度和激情

    敢打硬仗是一种勇气,能打胜仗是一种能力。2017年8月,燃机人重返库尔勒,对塔里木油田公司石化分公司的两台燃机进行拆卸、标记和装车。

    拆卸电缆,在电缆沟里面一闷就是一天,拧螺栓、抡大锤,十几个小时连轴转。厂房是封闭的,起重车辆进不来,他们就人拉肩扛,100多斤的部件两个人抬起就走;1吨多的变压器设备,用倒链拽、用人推;100多吨的燃机本体,他们弄来150多根枕木,6辆俗称“地坦克”的滑轮车,用倒链一厘米一厘米地往外挪,拉坏了十几个倒链,终于将设备成功装车,从新疆库尔勒横跨5个省市,经过28天的长途跋涉到达天津港。

    到国外建电站,对于气电公司员工来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的项目可以参考,全凭摸着石头过河。

    2018年2月24日,载有两台30兆瓦的燃气发电机组和40台变电站开关柜等设备的货轮从天津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伊拉克进发,于4月11日,经过“跨国长征”,陆续抵达哈法亚项目现场。

    如何让这些“庞然大物”安全着陆?气电人绞尽脑汁。集装箱里的备件繁杂、货重、数量多,里面全是设备辅助配件,掏箱工作极其困难,由于外面是露天货场,风沙大,太阳照射强烈,也经常会出现雨水天气,像蓄电池等备件必须要在箱体里放置,然后将它先移动到其他的空集装箱内再运出,工作量非常大。

    进气冷却系统装置长12米宽6米,需要两头对接才可以装设在燃气本体进气道上,空间局限性影响了吊装工作,现场工期必须如计划进行。此时,现场工作不能停止,机械工程师苏旭波指挥人员先将设备在空场上进行对接组装,然后再将组装整体物件吊装至燃机进气口,这样可以避免二次吊装,节省了移动吊车的时间和人员高空作业的危险。

    吊装50吨的主设备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为让两台重达50吨的主变压器安全落在基座上,在土建基础刚刚打好,吊车很难靠近的情况下,技术人员连夜制定出最佳吊卸方案,先将地面打平,然后用枕木垫到上面,用两台吊车同时在两个方向互相照应起吊,经过4个小时作业,终于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气电人用睿智、坚韧、拼搏、汗水,鏖战在异国的土地上,确保了30多辆货车的100多件箱体全部安全卸载在货场上,没有一件破损和丢失,创下了气电人的卸车“奇迹。”

    发挥堡垒作用,市场开发到哪里,就把党组织建在哪里

    与国内相比,海外政治体制、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差异很大,如何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中油电能气电公司党委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始终坚持市场开发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堡垒先锋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在哈法亚项目部党支部,一次微信推送就是一次支部学习,一次加班就是一次党员献工日,一次聊天就是一次心理疏导,一次攻坚战就是一次创新创效。

    从哈法亚项目部组建的第一天开始,项目部党支部宣告成立,提出了“筑强支部堡垒在海外,深化党员作用发挥在前沿”口号,开展了党员“亮身份、做表率、当先锋”活动,结合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义务献工等活动,深化支部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

    在人员少、工期紧的情况下,他们将支委会开在安装施工现场,就地研究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每天,5名支部委员必到现场,布置当天工作,做好人员分工,落实安全措施,研究关键环节和困难点,制定落实解决方案,同时指挥、参与重大设备安装,把好施工安装每个环节。

    面对繁重的任务和紧迫的工期,每名员工压力都很大,支部利用晚餐之后闲暇时间,定期组织员工召开交流谈心会,大家聊家常、谈体会,交流工作、提需求,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在饮食上做到荤素搭配、营养丰富,每天提供热汤、绿豆水、饮料或水果,同时做好消暑降温工作;为加夜班的员工配好饼干、方便面、水果,补充大家的体力消耗;注重年轻人的培养,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让青工尽快成长,青工张雷、郑斌分别担任控制和电气专业的工程师,在安装调试中挑起了大梁。

    员工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大家都希望和家人沟通,但是,由于哈法亚通讯设施落后,网络信号稳定性差,员工一连几天都连不上网。党支部经过研究,在驻地安装了一个小型信号通讯塔,确保了信号稳定性,大家工作之余与亲人通通话、通过视频看看老人和孩子,缓解了大家思乡之情。

    在机组铺设发电机及主变压器电缆,每根电缆长达几十米,有手臂粗细,共24根,需要几十人配合才能将每根电缆铺设完成,这项工作由建设方承担主要铺设任务,但是要求必须一天全部内将电缆铺好,为后期顺利调试送电预留出充足时间。

    “这活我们一起干!”党支部向建设方承诺说。随之,12名党员组成突击队,干在前,冲在前,带领全体员工配合建设方铺设电缆。五月的伊拉克,平均每天的气温都在40多摄氏度,沉甸甸的电缆压在肩头,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汗水和艰辛,豆大的汗珠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淌,却没有一人叫苦喊累,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这项艰巨任务。

    党员张雷是位“80后”,在机组控制系统升级的改造中,他要把两台机组原有的控制盘上共计1400多根控制电缆全部拆下来做好标记、包上接头,然后再把它回接到新的控制盘上,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到机组的运行稳定。张雷每天早上6点钟来到现场,白天拆线、晚上记录,常常忙碌到深夜。一次元件安装需要在狭小的安装间进行,对体力和毅力都是不小的考验,在高达50多摄氏度的窄小空间里,张雷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体现了年轻党员的冲劲、干劲和拼劲。

    把大庆精神传承到海外,用智慧和汗水为哈法亚送光明

    六月的伊拉克,烈日炎炎,天在下火。而比高温更可怕地是当地的蚊虫,为了防止无孔不入的成群蚊虫,每天上下班,哈法亚项目部员工们都要从头到脚全副武装起来,一个个像阿拉伯人似的只露眼睛,虽然穿着“中油电能”的工作服,不说话根本看不出谁是谁。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困难和挑战面前,气电人没有打退堂鼓,他们开启“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忍受蚊虫肆虐,戴上防尘面罩昼夜不停赶工期,特别是安装过程,更是对智慧、体力和意志的多重考验。

    今年55岁的“赵老大”,名叫赵凤学,是项目部的一名电气工程师,也是大家公认的一位电气“土专家”,尽管已经年过半百,赵凤学从来不甘落后,经常与年轻人比着干。

    2018年3月,赵凤学来到哈法亚安装现场,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持续的高温天气,很多人都为他的身体担心,毕竟五十多岁的人了,身体状况比不了年轻人,能承受的了吗?可是“赵老大”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大家的担心。

    扛电缆,他二话不说,和年轻小伙子一起干,冒着烈日酷暑,几十斤重的电缆一趟一趟的来回搬运,汗水顺着脸庞往下淌,工作服被汗水打湿后,像刚从水中捞出来一般。在安装任务最紧张的时候,“赵老大”经常把最难干的工作独自揽下。一次电缆接线中,他凭借单薄的身躯硬是一个人钻进电缆沟里,把比他胳膊还粗的电缆一根根盘好,然后依次做好接头再进行串线接线,由于体力消耗太大,工作结束后,累得他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苏绪波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燃机“工人专家”。在项目建设中,设备安装还是第一次,为了慎重起见,这个公司聘请了专家指导安装,但由于伊拉克签证政策的改变,专家晚到了几天,可设备安装不等人,苏绪波顶住压力,主动担当起专家的重任,与同事一起想办法。

    燃机找正工作都是以道为单位计算,每道约等于0.01毫米,按照规定要精确到0.05毫米才算合格,相当于在一根头发丝上作业,耗时又费力。此项工作中需要临时电源,为了不与施工用电时间冲突,苏绪波主动把工作时间调整到每天凌晨1点到6点,一干就是十几天时间,他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的做法,深深感染了施工方,大家都喊他“苏铁人”。

    老师傅不计报酬,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青年人。热工调控专业的张雷、刘序阳虽然都是“80后”,但是能吃苦,讲奉献,干工作从来不让领导操心。为了抢时间,他们在窄小的空间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由于控制间里没有送电,干燥闷热,密不透风,汗水顺着他们的脸庞往下流淌,打湿了他们工作服,转眼又被烘干。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仅用一周时间,就把两台机组控制盘的1400多个接线点全部完工,为现场早日送电赢得了时间。

    5月9日,哈法亚项目部传来消息,安装设备需要的小配件越来越紧缺,项目随时可能停工。从第二批前往伊拉克的员工开始,大家塞进背包的东西,从咸菜、腐乳、方便面,变成了螺丝、垫片、接触器。气电公司的员工分五批,先后背了几百斤的小配件,这些带有气电人体温的小零件,飞越万里,完成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付出总有收获。9月10日8时,在项目部经理隋铭、副总工程师郭豫川的指挥下,各专业人员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点火试验前的最后准备工作。集中控制室内,各项信息不断传回,1号燃机点火成功!1号燃机熄火试验成功。2号燃机点火成功!2号燃机熄火试验成功!现场操作人员立即投入到燃机重启前的各项操作中,在短短的150分钟内,顺利完成1、2号燃机启动前的各项试验,两台机组首次点火启动试验一次成功,气电人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气电速度”“气电风采”。

    甲方业主代表向项目团队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们说:“你们技术精湛,有很强的责任心,是我遇到的最好一支燃机队伍。”

    星火燎原,照亮世界!伊拉克巴格达时间2018年9月19日10时,中国石油电能有限公司首个在海外建设、拥有、运营的电站——伊拉克哈法亚电站并网发电,并获得PAC验收证书,正式转入商业运行!预计年产值1700万美元,实现年利润450万美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油电能气电公司的将士们用开疆拓土的壮志豪情,实现了“把电厂建到国外去”的梦想,对中油电能打造“海外市场增长极”,建设国际化电能公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