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 星期五
科普应该与产学研结合起来
——访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徐善衍
徐善衍:196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有线通信工程系报话专业。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协六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现任全国政协十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兼任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

□ 科普时报记者 李 苹

    在全国中小学科教融合·创新教育校长高峰论坛召开前夕,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协原驻会副主席徐善衍,接受了科普时报、中国科普网、科米直播的联合采访,畅谈科普、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

    对科学普及的高度认识

    “在我的一生中,我感到十分幸运的是在52岁那年,从邮电部办公厅调到了中国科协任职,因此,有机会接触到科学领域里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也有机会到各省市县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徐善衍告诉记者,22年的科普工作经历让他受益匪浅。此前他曾当过工人、当过基层技术生产管理者,掌握了生产与实践中的一些技术,也了解生产实践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而这为他后来从事研究科学技术如何普及到大众中去,又如何在社会中实现科学技术的价值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对科学认知的领域与社会结合越来越广泛。”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徐善衍认为,目前的科普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行动中,还没有真正体现和认识到,“这两个同等重要”在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将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不是一方面也不是单纯地抓创新,还要抓普及,且普及的内容又很广泛,这将成为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一种战略性思维。

    国外的科普工作值得借鉴

    2002年6月29日,我国颁布实施了《科普法》,这是我们国家的一次创新,转眼已过16年,科普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需要回过头来很好地总结一下,迫切需要对相关的条款进行修订,从而使《科普法》更加完善,更有利于推动全国科普工作的开展。

    徐善衍认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要确保人类的生命安全及大众的健康生活,科学技术的实践应用要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危害,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等。如果应用科学技术只是单纯以牟利为手段,可能就要出现一些问题了。他提议,这些现象如何加大法律的监管方面是很值得研究的事情。

    “我曾到日本和西方一些国家考察,发现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科技馆,令人吃惊!国外的公司既担负着制作物质的科技产品的责任,同时又有围绕着本企业所做的内容及相关科学文化,面向社会宣传和普及。比如日本的丰田科技馆、三菱科技馆、松下科技馆,甚至包括小饭店,都会将食品的操作方式展示给大家。”徐善衍说,虽然其他国家没有《科普法》,但是从相关政策的制定到全社会实施的科普工作,有很多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激发出思考才是成功的教育

    “我国的教学,包括科学传播都是自上而下的告诉大家是什么?而激发不了公众的思考。这恐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谈到中西方教育差异时,徐善衍举例说,中国老师讲完课后通常会问:孩子们,听明白了吗?学生回答:听明白了。老师再问: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下课。美国老师认为,讲完课以后,孩子们产生不了问题,就是失败的教学。最好的教学,是一定能激发公众、激发孩子们不断地思考,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大自然和社会对科学来讲是不分学科的,它是科学、人文、艺术等等方面的一个综合。

    有人认为,世界的小学教育,在科学教育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芬兰。芬兰对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叫现象教学法。从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引出科学,又回到社会之中。这样学知识,总体上看就回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

    个体科学教育、科普工作要始终抓住科学的本质特征,既源于实践,又探索发现,实现对各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知识体系,最后还要服务于社会实践。恐怕认识到了这个本质上的意义,才能在教育和科普上运用自如。

    科普工作的四个方面

    社会上各有分工。科学家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作贡献是他们的本职,是第一位的。因此,要保障条件,创造各种各样的环境,使科技工作者为推动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上作贡献。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指出,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变成通俗易懂的文章,或者以科普报告等形式,向公众进行浅显易懂的解释。

    那么,社会上科普工作的主体是谁呢?徐善衍自问自答:是大众。举个例子,宁波一个社区里,有医生、教师、厨师等。公众需要什么,就从社区里请来有专长的人,向公众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完全能够承担起本区域的科普工作。

    徐善衍把科普工作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民生科普:即科普一定要支撑生产,创造出好的产品,使人们过上幸福的健康的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民智科普:要提高公民的素质,拥有学习、探索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智慧,掌握科学知识,思想方法。

    第三,民享科普:使广大民众享受科学带来的福祉。

    第四,民为科普:公众将来成为科学发展的主人,在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中有发言权,有所作为,从被动变成主动。

    把科普与产学研结合起来

    令徐善衍颇感遗憾的是,目前从各个科学传播平台所反映出来的科普,还没有全面体现科普的内涵。他觉得,科普工作应该跟产业、科学研究、学校教育和大众教育结合起来。新形势下如何将科普与产学研结合起来,应成为我们国家新时期科技发展的一个整体的战略思考。

    最后,徐善衍还对刚满一岁的《科普时报》提出了宝贵意见:《科普时报》给大众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窗口,很重要,应该办好、办下去。只是目前还停留在科学知识、人物、历史及政策等层面的传播,建议《科普时报》应全面反映我国现代科普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对新时代的科普工作要有一个全面的引领作用。希望《科普时报》能够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