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 星期五
工业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新话题(21)
《红楼梦》与江宁织造(之三)
□ 程 萍
金线织锦。
溯源·实践·畅想——南京云锦研习班。(南京织造博物馆提供)

    萍踪悟语

    “云锦天衣”主题展是江宁织造博物馆中最具知识性的部分。“官领匠作源远流长”“五彩云章天工织就”“尚方华衮黼黻文明”和“云锦遗产辉映世界”4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云锦的历史、品种和织造技艺、古代官服制度及云锦的使用、当代云锦的保护与传承等内容。珍贵的云锦文物和详实的图文吸引着我,不由得驻足细看。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使用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等织造工艺编织出五彩缤纷的图案。云锦、蜀锦、宋锦、壮锦是我国四大名锦。除此之外,还有湖南的土家锦,云南的傣锦,贵州的苗锦,海南的黎锦等。由于技法不同,织锦分为“库缎”“织金”“库锦”“妆花”4大类。南京云锦以其色彩绚丽、美若云霞而得名,用料考究,织工细巧、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是我国传统织锦工艺的巅峰之作。

    “妆花”是南京云锦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包括妆花缎、妆花纱、妆花绸、妆花锦、妆花罗、妆花绢、妆花绒、金宝地等,织造方法独特,用绕有不同颜色彩绒的纬管,对织料上的花纹做局部断尾挖花盘织,色彩丰富,一种织物上的花纹配色多达二三十种,可谓流金溢彩。

    明代的南京织锦艺人已经掌握了在锦缎上编织羽毛的技艺,1958年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用各色彩绒、孔雀羽线和真金线织造出的龙纹,色彩绚丽,姿态生动。文物专家在龙袍料的腰封上查到它出于江宁织造,可惜织造工艺已经失传。《红楼梦》第52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中,描写了晴雯连夜用孔雀金线织补老太太送给贾宝玉的俄罗斯披风的故事,可见曹雪芹的描写并非虚言。

    可喜的是,经过5年的技术攻关,1984年,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成功了“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著名作家沈从文作为服饰专家评价:“这件明皇朝袍料的选料、织纹、色彩、图案、织造技艺都同历史真品相同,堪称再现传世稀珍原貌。”

    南京云锦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1600年。元明清三朝均将南京云锦作为皇家服饰专用贡品,纹样以龙、凤、麒麟、江崖、海水、万寿等为主。晚清云锦流入民间,使用的纹样主要有蝙蝠(福)、牡丹(富贵)、鱼(余)、石榴(多子)、桃(寿)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用以求吉避凶。

    曹寅时代,南京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鼎盛时期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秦淮河一带机户云集,机杼声彻夜不绝。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赞美云锦,留下千古名句:“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康熙南巡有诗《织造处阅机房》:“终岁勤劳匹练成,千丝一剪截纵横。此观不为云章巧,欲俭骄奢赌未萌。”可隐见其恤民之情。

    织锦作为丝绸中最美丽的部分,曾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驼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走遍当时的世界。秦汉到清末,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是已知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为了更好地传承南京云锦这一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8月,南京市文广新局授予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市级宣传展示基地”称号。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8月20-24日,南京市第一个面向社会提供免费专业培训的“云锦课堂”江宁织造博物馆“溯源·实践·畅想——南京云锦研习班”开班,以云锦标志性“织金小团龙”纹样为研习重点,围绕“纹样设计”“意匠挑花”“上机织造”等主要环节展开教学。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