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不少年轻人相亲10年仍找不到真爱,原因各不相同,我们看看杭州这老两口跑了7年相亲会,为儿子找对象的经历——
为孩子相亲,一声叹息
□ 李升升

    近日,北京的“中国式相亲鄙视链”刷爆网络,“房、车、户口、属相,你属于鄙视链的第几层?”成为朋友间的调侃话题。

    为孩子相亲焦灼的家长就更多了,相亲咋就成了难事了呢?

    前不久,钱江晚报记者探访万松书院周末相亲会现场,也和杭州相亲圈内名人聊了聊相亲这件事。一对为儿子跑了7年相亲会的老两口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刘阿姨和刘叔叔的儿子是2014年结婚的,在此之前的7年里,老两口一到周末就会去万松书院的相亲会。

    10年前,小刘27岁,典型的理工男,在一家国企做工程师,同学朋友也陆续给他介绍过女孩,但都没有结果。小刘并不着急,刘阿姨却着急上火。

    2007年,刘阿姨在报纸上看到万松书院每周六上午都会有相亲会,她想着不如去试一试。

    从她住的地方到万松书院,坐公交差不多40分钟,周六早上,老两口常常7点多出发,8点左右到。

    “那个时候,相亲现场是在万松书院里面,人也不算多。”刘阿姨家里现在还留着当年给儿子相亲用的小纸板,上面用笔写着性别,出生年月、职业、学历这些基本信息。最下面一行是对女孩的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有稳定的工作。

    刘叔叔印象中,最开始,纸条上的内容都比较简单,都是一些基础信息,“至于房子、年收入这些物质要求,当年很少看到。”

    挂出小纸板后,刘叔叔也会溜达着去看看其他女孩子的信息。“如果遇到觉得合适的,会和对方再聊得稍微细一点,比如孩子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工作单位在哪个地方,具体做什么工作之类的。”因为年轻时就走南闯北,在南方和北方都生活过,刘叔叔说,他们对地域没有要求,觉得哪里人都可以。

    刘阿姨准备给儿子相亲前,就准备了一套独立婚房,但在相亲会现场,她很少提及,对方如果问是否有房子,她也只是说肯定能保证基本的生活。

    “前面两年其实还好,到后来,问房产、问收入的父母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人开口第一句就问,有没有房子,房子多大,还表示如果这个不先说清楚,其他都免谈。”

    刘叔叔回想了一下,7年相亲会跑下来,房子的确是个绕不过的坎。“女孩子的父母最关心的还是这个,只不过有些人在问了其他信息后,会委婉地问一下;有的可能就比较直接。”而作为男方的父母,他们最在意的则是这个女孩子是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这样下来,每个周六,刘阿姨两人能收集六七张女孩子的小纸条,带回家给小刘选。对于父母去相亲会,小刘一开始内心是比较拒绝的。“我们也没瞒他,能看得出他很别扭。”刘叔叔说,“但也没强烈反对,可是并不积极。”

    互相理解 事半功倍

    “那个时候,观念还不比现在,一来是对这种方式比较排斥,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去见面,多奇怪啊,以前大多是熟人介绍的,起码中间人大家都认识;另外,我觉得这事儿也没那么急啊,我也没到被逼着相亲的份上吧。”小刘说。但小刘也并没有和父母激烈对抗,前两年,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每周去见一两个,见完觉得不合适,刘叔叔和刘阿姨再去万松书院。

    过了30岁后,小刘的终身大事依然没有着落,刘阿姨是真急了,催促的频率越来越高。“说父母年纪大了,你要赶快结婚了,不然以后有小孩也没力气帮你们带了,说不能太挑了,别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小刘大多保持沉默。

    “我那个时候,也没那么抗拒相亲了,也觉得是要找个女朋友了,但前提还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碰不到我也没办法,我也很郁闷。比如我就是不喜欢做老师的女孩子,我妈就很难理解,感觉这个事情,我也没办法沟通解释啊。”好在,小刘性格温和,父母也没有步步紧逼。跑了7年相亲会后,刘叔叔和刘阿姨终于帮儿子牵线到一门好姻缘。

    有情感专家表示,两代人的价值观不同,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我,对于瞒着子女征婚,有时会适得其反,要建立一个互相理解的过程,才能事半功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