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美食为啥让人恋恋不舍

    运动之所以能够让人上瘾,是因为在运动刺激下,大脑产生一种名为“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刺激大脑产生愉悦感,进而产生相应的上瘾表现。因此,越爱运动的人越对运动上瘾。

    但相比习惯运动的人来说,不少人对于各类川菜、鲁菜、湘菜、粤菜等美食上瘾,又该如何解释?

    研究人员先前就观察到,在酒足饭饱后人的大脑也会产生愉悦感,但究竟如何实现从消化系统到大脑的神经反馈,一直困扰着各国的研究者。

    近日,来自西奈山医学院 Ivan De Araujo 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揭示了这一神奇的消化道至大脑的神经回路,揭开了人们享受美食的秘密。最新研究成果在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

    单纯看消化系统,可以把我们的消化系统看作一根很长的“管子”。这根管子不同的位置负责不同的工作,“管子”上端主要由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构成。这一段的作用主要发挥消化的功能,就是把吃的各种各样的食物转化成身体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下端主要是结肠和直肠等,主要发挥吸收作用,将小分子物质收入体中。其中,整个“管子”的管壁内富含大量的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和肠内神经。这些神经用于调节整个消化吸收过程。

    在这些神经当中,迷走神经尤为重要,主要将“管子”内的消化吸收进程“信息”传回大脑,进而通过反馈机制对该过程进行准确调控。

    在迷走神经内,也存在一个主要的“司令部”,将下方消化道的系统汇总并上传至大脑,这个司令部称为迷走神经节。

    在这一次的研究中,为了弄清除迷走神经内究竟哪些神经元负责上传消化信息至大脑,Ivan De Araujo 的研究团队向小鼠的胃、十二指肠和结肠注入 AAVretro-Cre 病毒。这种病毒载体能够逆行向上,直达管控“消化信息”的“司令部”。

    简而言之,这种病毒载体逆行到的地方以及它所走的路径,便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消化——神经反馈途径。但是,为了使我们能够看到这些极其微小的病毒,科学家还需要借助一种特殊的“染剂”——AAV-DIO-GFP,令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这些神经反馈途径。

    借此方法,Ivan De Araujo 的研究团队明确了大脑中支配食物消化吸收的特异性区域——位于孤束核内的区域。

    同时,该团队还惊奇发现了两件极其有意思的现象:首先,管控胃等上端消化道的仅位于孤束核中间偏后的区域。这个区域与管控心脏、肺脏的区域完全相隔离。这一发现令研究者更加相信饮食后的愉悦感是产生于特定区域。其次,研究者发现,支配胃等上端消化道的迷走神经在孤束核的“衔接区域”竟有左右之分——右侧消化中枢主要分布在迷走神经孤束核 NTS,而左侧主要分布于后极区 AP。

    那究竟左右哪一条通路负责产生饭后的愉悦感呢?

    饭后产生愉悦感的本质是机体多巴胺系统的激活。研究者已经明确了胃肠道食物的刺激通过右侧迷走神经上传至孤束核,那么单纯的电信号是如何激活大脑多巴胺系统的?

    简单而言,当我们吃进大量的美食后,肠道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大量的缩胆囊素——一种十分重要的促消化激素,在肠壁神经元接收到这种激素和食物本身的刺激后发出电信号。电信号顺着右侧迷走—孤束核—臂旁核—黑质—纹状体通路,到达大脑内部,进而激活大脑内多巴胺系统。此时,人类神圣的“餐后愉悦感”就出现了。

    更为巧妙的是,Ivan De Araujo 的研究团队还发现,阻断右侧迷走神经促进缩胆囊素的分泌功能后,小鼠的进食欲望大大减少。因此,这项研究给众多为减肥而苦恼的人带来一线希望,因为,研究者可根据此通路研发阻断药物进而使管不住嘴的“小馋猫”从内心上对美食产生抗拒。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