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
优秀教师是天然的科普作家。为破解科普主客体异位、缺位的尴尬局面,从根本上解决科普教育与创作的瓶颈问题,应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增大科普作家队伍中教师的权重,使科普教育与创作逐步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打造一支人民教师科普作家队伍。
优秀教师是天然的科普作家
□ 杨多文

    科苑视点

    9月17日,恰逢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京召开之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简称“实验学校”)召开专委会成立一周年座谈会。实验学校非常重视这次活动:学生们精心绘制了手抄报以表达对科学的热爱;学校引导专家参观了学校“科普世界”等,在全校通过闭路电视播放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视频;邀请国防大学李大光教授为师生作《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之我见》专题科普讲座;精心编排了联谊互动节目,抒发秉承传统、奋发有为“科普教育在路上”的意志。整个校园洋溢在“不一样的科普日”的节庆气氛中。我深为师生的热情所感染,更加坚定了“优秀教师是天然的科普作家”的基本判断。

    科普,顾名思义是指科学普及。《现代汉语词典》“科学”词条释义:【名】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形】合乎科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简称《科普法》)规定:“本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开展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据此,凡易于公众理解、接受的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作品,或公众乐于参与的活动(方案),或蕴藏着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作品,都可视作科普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简称《著作权法》)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简称‘九类作品’)”因此,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的九类作品都可视作科普作品。显然,教师的教案、课件、公开课、课堂教学甚至板书以及著作、发表的文章等都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其中绝大多数都可归为科普作品。因而,教师是天然的科普作者。

    科普作家,顾名思义,就是科普作者中的优秀分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章程》(简称《章程》)规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科普作家为主体,并由科普翻译家、评论家、编辑家、美术家、科技记者,热心科普创作的科技专家、企业家、科技管理干部及有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盈利性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对《著作权法》保护的九类作品略加分析,大体可将作者归类为法人作者和九大类20多小类个人作者:专家(科学家、技艺工匠等)、学者(思想家、文史哲学家等)、作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等)、艺术家(比如词作家、曲作家、剧作家、歌唱家、表演艺术家、画家、摄影师、影视编导、播音主持等)、工程技术人员(比如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监理师、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质检师、产品广告策划师等),以及教师、编辑、记者、医生等。因此,科普作家通常来自于这些群体。

    优秀教师有感召力、示范性,无论是课堂教学、公开课演讲、课件课例,还是教育随笔、教学心得,都受到普通教师追捧,因而优秀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优秀分子,是天然的科普作家。

    《科普法》第十二条规定:“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可见,科协系统在科普工作中的角色是政府的助手,是主要社会力量。

    然而,一方面,长期以来,从科普主体上来说,科协系统连同其所属社团组织如科普作家协会等,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俨然是履行《科普法》的主力军,而科普主要客体各类学生所属的学校往往只是被动参与,教育行政系统以及工青妇、社科联、文联、工会等社会组织科普主体意识淡薄,科普执行力不强,《科普法》落实不到位,我国科普工作呈现“隔靴挠痒”的局面;从科普主题上来说,科普内容被窄化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普及,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领域普及力度不够,而蕴含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普及更是不得要领,造成我国科普工作呈现“各唱各调”的局面。我在2000年参加北京国际科普论坛时就发现并提出了这一问题,可十几年来这一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另一方面,在科普教育实践中,广大中小学校又热切需求科普作家进校园,为他们解决科普活动内容资源不足的问题。尽管存在着各色各样的政策壁垒,但是仍有不少校长、老师积极投身科普教育事业,实验学校便是范例。

    如何破解科普工作主客体异位、缺位造成“隔靴挠痒”“各唱各调”的局面?我以为,唯有创新体制机制,在科普与教育之间架起桥梁,把积蓄在教师队伍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根本解决科普供需两张皮的矛盾。基于这一朴素认识,在众多前辈和精英的支持下,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批准,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17年9月17日成立,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一个分支机构,挂靠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合署办公;专委会创始委员62名,来自全国16个省、市、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一年来,会员从当初的86名发展到254名,基本实现全国全覆盖,有科学家、教育学者、心理学者、传播学者、专业作家、编辑、记者、企业家、教师等,供职于科研院所、出版社、杂志社、网站、大中小学、科技企业、文化公司和机关事业单位等。

    “科普教育是指运用科普的手段达到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目的,作为学校科学教育有益的补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绶琯定义)据此,专委会制定了主要业务范围:组织主题科普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科学素养;举办中小学教师、科技辅导员、讲解员培训班;策划、创作精品科普作品;组织科普作家进学校、进社区,举办科普讲座;探索青少年STEM教育方式,引导学校开展“校园科普”活动;组织大中小学生科普作文大赛、科普研学旅行等;开展优秀科普教育作品评选活动;开展大中小学校园科普项目国际合作交流活动。

    一年来,专委会同仁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工作,在科普教育与创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9支团队和江俊等12名会员受到嘉奖。这些先进典型,或本人就是教师,或助力于教育部门,处处显现着一线教师的身影。可见教师在科普教育和创作中的作用巨大,教师群体与科普作协的结盟不只是简单加法,而是乘法,甚至是幂次方的关系:教师加盟科普作协,教育教学水平将会插上腾飞的翅膀,快速提高;科普作协有优秀教师的加盟,科普教育与创作就可实现两个效益兼备,从而快速提高青少年综合科学素质。

    总之,为从根本上解决科普教育与创作的瓶颈问题,我建议科普作家协会修改《章程》,明确优秀教师是天然的科普作家,逐步增大科普作家队伍中教师的权重,使科普教育与创作逐步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使之变“他家的事”为“我家的事”,打造一支科普教育与创作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人民教师科普作家队伍。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