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
讲好科学家的“故事”
□ 尹传红

    科学随想

    前几天,朋友圈很多人在转一篇文章,《杨振宁:对中国科学家贡献的记载工作“一塌糊涂”》。文中引述了杨振宁先生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40周年暨中国科学院大学建校4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我一直觉得20世纪、21世纪科学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各个领域发展空前活跃,而且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命运。但是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各种分析、介绍和记载工作做得非常、非常之不够。”“尤其对于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的记载分析工作,不是做得不够,而是根本做得一塌糊涂。”

    对此,我颇有同感。一年前,参加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杨先生到场,发表了热情的讲话,我听他谈到了与前述话题相关的一个问题:“科学史是非常复杂、有很多内容的一个领域。”,可是,“国内科学史的写作,我觉得是非常不成功的。……大家随便写写,缺乏学术性。”

    我记得,杨先生在讲话中表达了对他的好朋友与物理学同行亚伯拉罕·派斯的尊敬和欣赏,认为他写出了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爱因斯坦传记。派斯年轻时就想写关于20世纪物理学发展史的书。他与爱因斯坦有深交,每次与之见面后都会做详细的记录。以他对物理学的精湛理解,加上他与科学巨匠的亲身交往,才有那部杰出的爱因斯坦传记问世。他跟杨先生讲,他觉得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写出了爱因斯坦传。后来他又给玻尔和奥本海默立传,也都成了很重要的科学史著作。

    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取得了无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回顾这些科学技术的历史,不难发现,每次重大的跨越或进展,都与创新方法的进步密切相关,并且孕育着许多动人的科学故事。可以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知识。

    我想,创新方法的最好展示,以及最具显示度并易于理解和普及的范例,无疑是杰出科学家的创新方法范例;同时,借此了解杰出科学家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因素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也有助于我们对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有一个准确全面的把握。而如果这样一些范例能够以叙事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么就可以在展示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内涵的同时,着重让读者领略科学发展和创造的无穷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正确地把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杨先生的一番话,让我联想很多。嗯,最后禀告各位,自10月份起,《科普时报》将新设“科学家故事”栏目,敬请大家垂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