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一夜之间,无人机从高深莫测的军事装备变成了商业的宠儿——无人机送外卖。据中国质量新闻网报道,近日广州实现了首批无人机送外卖,仅需15分钟便可以成功配送。广州天河区的一家生鲜超市,无论零食、蔬果,甚至是熟食,只要单件商品不超过500克,都可以装进专用的物流无人机。无人机起降台设置在超市旁边。接到订单,无人机就会按照预定航线,自动飞到目标小区。因为是点对点服务,起飞后,降落点的工作人员会得到订单信息,会等候无人机降落,需要骑手完成最后100米配送。而平均时间大概花费30分钟的订单,选择无人机配送,只需要15分钟。据了解,无人机会在高空70至80米的范围,以每秒3到5米的速度飞行。只要不是大风大雨、航空管制等特殊情况,无人机都能完成配送。
近两年来,无人机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尤其是2017年,受无人机扰航事件频发、实名制新政出台,管控力度加强等因素的影响,消费级无人机更是陷入了发展瓶颈和资本寒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苛的监管环境,很多无人机企业选择了从消费级向商业级的转型。
近年来无人机引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今年5月,饿了么宣布获准开辟中国第一批无人机即时配送航线,送餐无人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而顺丰、京东更是早在几年前就积极探索无人机配送货品,并多次进行试运营。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执行官刘强东认为,随着京东无人机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我们第一是能够实现偏远、落后、贫穷地区,享有跟北京、上海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并且在很偏远的农村,农民种得质量很好的农产品可以迅速卖到北京、上海。
目前,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今年5月,民航局出台了包括《民航局关于促进航空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提出鼓励传统方式与新业态融合发展,“支持物流企业利用通用航空器、无人机等提供航空物流解决方案”。
作为刚性需求的行业应用,工业无人机市场目前形势一片大好。农业植保、道路巡检等各个领域已经开始大规模采用无人机,一些提前布局的上市公司也开始进入了收获季。
在重庆某试飞基地,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交付前的测试,飞机落地后,清华大学教授王浩文走上前与试飞人员讨论无人机的散热情况。从2014年开始,他们就与发动机制造企业合作成立子公司,利用清华大学的技术和上市公司的发动机产品与技术,共同研发植保无人机。
在湖南,一家专门从事工程机械生产的上市公司,一开始仅仅只做科研类无人机,后来慢慢延伸至小型载人飞机。从2014年他们就开始研发工业无人机,经过长达十多年的研发,目前,他们无人机的产品也逐渐在公安系统和测绘领域应用。
业内人士认为,对国内的工业无人机企业来说,大部分的核心部件都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自主研发能力,唯独还受到发动机技术的制约,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发动机,自主生产研发国产无人机发动机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