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区业主与物业爆发冲突时有所闻。矛盾出现后,业主希望成立业委会。然而多年来,业委会“说着容易成立难”已成国内普遍现象。今年的报道数据显示,海南省海口市2700个小区,有业委会的只占20%;广东省中山市,有业委会的小区不到总数的30%;2017年初西安修改《物业管理条例》,但新规落地8个月后,只有两个小区成立业委会并通过备案。现在,很多北京的小区也在筹备业委会的过程中艰难“长征”着。对此专家进行了支招和分析,看看业委会成立难,到底卡在了哪儿?
据北京晚报报道,2016年7月,朝阳区某有着6000多户业主的小区决定成立业委会,业主代表将材料送至乡政府申请成立,但很快被回绝。乡政府给出的理由是,需要小区开发商先提供小区入住的况及小区规划图材料,看看小区的房屋交付情况是否达到了成立业委会的标准。
乡政府开始三番五次地给开发商发函,但开发商就是不提供材料。据了解,这个小区的物业是开发商下属单位。小区里刚有了成立业委会的想法,业主代表就开始发现,自家锁眼被堵,有人打来匿名电话。甚至小区停车位续租时,他们都被拒绝续租。为了防止生活被干扰,业主代表每人在家门口安装监控系统。久而久之,这些代表也不胜其扰,成立业委会的热情越来越低。
就了解,根据《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开发商应当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筹备首次业主大会会议所需资料。按照法律用语的规范,这里的“应当”就是必须。但是,《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和《指导规则》都没有讲,开发商没有提交这些资料该怎么解决。这个小区就卡在这个问题上了。就本质而言,这属于《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的立法缺陷或漏洞。
那么,遇到这个障碍,就需要业主们想办法去克服。比如,自己找证据,证明小区已经交付达到50%以上;或者,向有权力的部门咨询,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当然,如果认为街道办事处确实属于行政不作为的,也可以投诉、复议或者起诉。总而言之,就北京市其他小区的经验而言,这个“难题”是可以克服的。比如,通过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其实,很多小区遇到的问题虽不相同,但就实质而言,都是行政部门如何依法履职、方便为民,以及业主们如何克服阻力、推进筹备的问题。更进一步讲,则是如何解决行政习惯与法律规范、社会认知的内在冲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