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纹芋螺 |
![]() |
看过《动物世界》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一种能致人死地的螺——“鸡心螺”。
但实际上,鸡心螺泛指一类螺,即芋螺总科的生物。它们皆呈锥形,故英文中也被称为“cone snails”(圆锥形的贝)。绝大多数的种类螺塔低,壳口狭窄。最大的种类壳长可达23厘米。因其像极了一颗芋头,故将其称为“芋螺”。
芋螺科的成员们外壳美丽,深受收藏者们的喜爱。但在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杀机——它们含有致命的芋螺毒素。
芋螺毒素是成分复杂的神经毒素,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抗血清。受害者只能不停地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呼吸辅助设备,直至毒素减退。这一过程,可长达数小时!在这数小时中,生与死都只在转瞬之间。
芋螺毒素并非由单一物质组成,而由上百种不同成分的物质混合而成,不同种类的芋螺其成分的构成和各成分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并非所有芋螺都能致人死地,那么《动物世界》中所说的有“见血封喉”的强烈毒力的“鸡心螺”指的哪种呢?
地纹芋螺在英文中俗称“cigarette snail”(雪茄螺),意为被它刺到后不出一支香烟的功夫,就可以面见死神了;在日本冲绳等地,地纹芋螺又被称为“ハブガイ”或“ハマナカー”。前者是将其比作剧毒的蝮蛇,而后者则是说“被它刺中后不等走回陆地,就会死在途中的沙滩上”。中文中其更是被直接了当地称为“杀手芋螺”!一只地纹芋螺所含的毒液,足以致30余人于死地!
除了直接毒杀猎物,地纹芋螺还有一种更有趣的捕猎手段——“饿晕它们”!地纹芋螺“施展绝招”,通过降低猎物体内血糖水平,从而降低猎物运动活性!
2015年,Helena safavi-Hemami及其同事就从地纹芋螺的毒液中,鉴别出了3种特化型的胰岛素(Con-Ins G1、G2以及G3)。在化学性质上,Con-Ins G2与其他软体动物的胰岛蛋白类似,而Con-Ins G1与Con-Ins G3则更接近脊椎动物。他们将化学合成的Con-Ins G1(sCon-Ins G1)注入到高血糖斑马鱼体内,发现其血糖水平明显降低;又向水中添加了一定量之后,发现斑马鱼的幼鱼运动活力明显降低!这表明,这种胰岛素可以通过鳃,被鱼吸收并发挥作用!
这些特化的胰岛素被芋螺混合在毒液中,与其他毒素成分一起,作用于它们的猎物,充当武器。对于芋螺,这种特化的胰岛素是其捕猎的利器;对于人而言,若是善加研究和利用,或许能为治疗糖尿病等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不光是这种特化的胰岛素,芋螺的其他神经毒素成分亦大有开发利用价值。和医疗麻醉中用到的吗啡一样,芋螺毒素能够麻痹神经,但效果却比吗啡的作用效果要强1000倍!早在2004年,美国的联邦食品医药局就认可了一种由芋螺毒素制成的镇痛剂:齐考诺肽。其拥有强力的镇痛效果,被视为可能替代吗啡的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芋螺毒素也许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启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