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0日 星期五
科解疑惑多启蒙
□ 苏 青
民以食为天 刘咏梅 摄

    青诗白话

    2018年7月17日至29日为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

    9年前的今天,也即2009年7月20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开始实施。在此之前,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1998年,山西朔州发生震惊全国的假酒案;2003年,“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被曝光;2006年,河北“红心咸鸭蛋”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2008年,波及全国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一度使国产奶粉业一蹶不振……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颁布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可谓意义重大。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又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对这两个法律文件进行了修订。自此,各级政府加大监管力度,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防控食品安全大规模、系统性风险能力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这正是:“祸从口入人命悬,食品安全大如天。无良见利忘却义,有胆执法责在肩。科学对待添加剂,理性认识毒物源。执箸把盏安心饮,一饭一菜俱欢颜。”

    《食品安全法》强调食品安全标准应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还应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受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影响,食品添加剂一度曾受到公众广泛质疑,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替罪羊。曾几何时,一谈到食品安全,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食品添加剂,误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都是食品添加剂造成的,由此甚至影响到了相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孙宝国院士是北京工商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专注于精细化工研究,在肉味香料和肉味香精方面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曾获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为了消除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他在科研、教学之余,做了大量宣传、普及食品添加剂科学知识工作。2016年,他主编的科普图书《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还使他第三次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这本书里,孙宝国联合来自6所高校的9位食品专家,针对从一万多份实地问卷调查中梳理出来的老百姓最为关心的118个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热点问题,一一予以通俗解答。他还撰写《离不开的食品添加剂》科普长诗,通过开设科普讲座,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宣传食品添加剂知识,用科学、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解食品添加剂背后的故事,释疑解惑,正本清源,让民众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更准确、更科学、更系统、更清晰的认识。所到之处,粉丝蜂拥,网红炼就。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了预防腐坏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的物质。我国目前有22类2300多种食品添加剂,那么,如何判断食品添加剂是否有毒、有害?孙宝国举例说道:“从毒理学角度来看,卤水豆腐中的卤水有毒,可乐中的酸味剂是磷酸,有害。但是,把它们应用到食品中时,只要不超过最大使用量,对人体就没有危害。因此,判断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有害,就是要看它是否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来使用,是否做到了既不超范围,也不超量。”

    孙宝国认为,科普工作和科学创新同样重要。他指出,“科技专家做科普要擅长什么就讲什么,态度要虚心;因为在其他领域,专家也是科普的对象。”他强调,“要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科研成果做科普,知道的、明白的就讲,不知道、不明白的就一定不要讲。”

    食品工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对改善人类的食品品质、提高人们的身体体质、丰富人民的生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食品添加剂在其中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孙宝国是我国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唯一一位院士,他认为,食品添加剂还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越是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就越丰富,其人均消费量就越大。通过开展科普工作,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了,对食品添加剂的疑惑和误解消除了,食品工业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亲身感受孙宝国院士对科普工作的痴迷,对普及食品添加剂科学知识的不遗余力,我不禁感慨万分,遂作《赞孙宝国院士》藏头诗一首,以表尊敬之情、敬佩之意:“孙郎专事精化工,宝剑出鞘展芒锋。国重民生食足富,院攻添剂味香浓。士破难题丰成果,科解疑惑多启蒙。普及知识惠公众,情至深处成网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