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
“眼光要看得远一点”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四川省乐山市人。他不仅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也是杰出的科学文化教育家。

    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本科,接受了良好的科学教育。后来弃医从文。他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也是第一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49年),第一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8年),并一直担任到1978年他逝世为止。

    1949年7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在北平召开。周恩来到会讲话,提出必须成立科学院,希望与会者参与筹划。中共中央为中国科学院的人事安排作准备,特意要郭沫若到会讲话。

    郭沫若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建立自然科学的精神基础》的演讲。他说:“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束缚了中国社会,加以一百年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以及军事侵略,破坏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却又扼杀了新的社会的产生,使得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无法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他又说:“在中国共产党及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正确的领导下……中国大部已经获得解放,中国人民已经翻了身。因此,中国的科学界也获得解放,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也翻了身。此后,科学界的工作,一定能适应广大人民的需要,蓬勃发展开来。”

    1949年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郭沫若任院长。14日,他在北京对中国科学院同仁讲话,指出:“国家施政有缓急轻重,我们的国家现在必须要尽速恢复战争疮痍,因此,现在的政治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建设方面。提高发展生产需要技术科学、自然科学。现在人才太少,我们得赶快训练大批人才,掌握住进步的技术以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

    在1951年1月号的《科学通报》上,郭沫若发表了题为《光荣属于科学研究者》的文章,文中指出:“科学研究自然是应该和实际配合的,但其中有种种不同的历程。有的研究和实用的历程很短,成果立即可见诸实用;有的却有相当长远的历程,一时看不出成效来。例如原子能、宇宙线及其他纯理论的科学研究,不能期待今天从事研究,明天就见诸实用。”“对于科学研究,无论内外行,怀着急躁的心情期待是不妥当的。”

    “眼光要看得远一点,算计要打得长一点。科学家自己要成功一门研究,有时要经过许多迂回曲折的道路,要把自己的生命放进科学研究里去。国家的科学行政也应该把比较长远的算计放进科学研究里去。”

    “中国科学家们逐步由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一方面渴想和实际配合,另一方面也渴想把水平提高。这可以说是一年多来,中国科学界的一项重要的收获。但无可讳言,对于科学和科学研究,无论内外行,都还不够十分重视。眼光有时太短,而算计有时打得太紧。”

    他的这段话不仅当时,在今天,仍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令人深省!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郭沫若抱病出席了大会开幕式。3月31日,郭沫若在书面闭幕词中说:“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诗一般的语言40多年来一直在我们的心中回荡,激励着我们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