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3 |
4 图1:电厂改建的泰德现代艺术馆外观。 图2:周边正在建设的楼宇。 图3:周边的建筑工地与印满美术作品的围栏。 图4:泰德现代艺术馆咖啡厅落地窗外的迷人景色。 程萍 摄 |
谈到英国,有一句俗语:“眼睛向后看,退着往前走”,英国人略显保守的绅士形象跃然纸上。由废弃电厂改建的伦敦泰德现代艺术馆,其创意和发展实践充分反映了英国人这一特有的民族性格特征——动议之初,遭到了英国绅士们的强烈反对——现代艺术能算作艺术吗?
绅士们不能接受。事实却是,自2000年开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泰德现代艺术馆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当代艺术中心,被誉为英国艺术史上的分水岭,在世界当代艺术博物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初到伦敦就听到介绍,伦敦传统的富人们聚居在泰晤士河北岸,南岸的萨瑟克区(Southwark)是一个落后杂乱的工业区,也是蓝领们聚居的区域。艺术馆前不能停车,下车后,我们沿着荷兰街(Holland St)弯弯曲曲的步行道前往,一路上的景观令我脑海中的问题层出不穷。
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发展,欧洲各国的城镇建设基本成型,很少见到如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景象——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泰德现代艺术馆附近的街区却完全不同于在德国和英国其他城市看到的景象。这里,到处吊车高耸,正在建设中的楼房鳞次栉比,街巷两边的人行道旁,被印满了美术作品和照片的围栏遮挡着,好像走在北京某个楼盘的工地上。运输建材的汽车轰隆隆驶过,脚手架上的施工人员随处可见,过往行人也是步履匆匆,显得热闹而有活力。
和宁静闲适的英国其他城市比,这里为何充满生机?在英国文化官员的介绍中,我找到了答案。随着泰德现代艺术馆的改造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和工匠将这里作为生活和创作的聚居地,租房供不应求,房价水涨船高,投资者们看到了这一区域的发展潜力,新楼盘接踵而起。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由废旧电厂改建、并不被传统绅士们看好的现代艺术馆,竟然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后带动伦敦房地产业兴旺的契机,推动了泰晤士河南岸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伦敦发展最快的地区,也一改凋敝破旧的工业区旧貌,成为伦敦引以为傲的文化艺术新区。
当我站在艺术馆中陈列的现代艺术创始人毕加索著名的《三舞者》油画原作前,不仅为我亲眼看到了这位伟人的名作而激动,也想了很多,既想到了20世纪最天才的两位伟人——爱因斯坦和毕加索,也想到了“伦敦人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电厂改建为现代艺术馆”这个问题。这是我心中的第二个疑问。
我边参观边思索,不知不觉来到6层的咖啡厅。懵懂中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正要转身离去,一位英国金发美少女如雕塑般的身影吸引了我。她静静地坐在咖啡厅窗前高高的吧椅上,右手托腮,呆呆地望着窗外。她在看什么?那么专注,那么忘情,那么无他无我。我停住了脚步,顺着她的视线看向窗外。这一看,也惊呆了满腹问号的我:一幅巨幅油画展现在我的眼前!
画中,泰晤士河静若处子,千禧桥犹如银色丝带绾起两岸,一条游船刚巧驶过桥下,翻出一道浪花。河对岸白色的圣尼古拉教堂耸立在画面的醒目位置,与伦敦城市学校的红色楼房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圆弧状的穹顶又与周边建筑的三角形、长方形屋顶形成截面对比,格外壮美。现代艺术馆咖啡厅的落地窗恰似油画框,把这样一幅令人难以忘怀的美景收入框中。
震撼中我突然醒悟,选择紧靠泰晤士河南岸、正对圣保罗大教堂的这个废弃电厂改建为现代艺术馆的最大奥秘原来在这里!置身其中,大英帝国带给世人的震撼和遐想,绝不止于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的常识,对于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思考,让参观者的视野得到升华。
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告诉我,进入泰德现代艺术馆的最佳路线是从泰晤士河北岸步行走过千禧桥,直接从艺术馆西门进入最负盛名的涡轮机房,这里,是全世界现代艺术家向往的圣地,一年只举办一个主题一位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展;这里,也是人们体验现代艺术真谛的最好场所,丹麦艺术家埃利亚森的人造太阳曾在这里展出了6个月,吸引了230万观众。
泰德现代艺术馆的成功,取决于它不寻常的地理位置,更取决于它的创意。下期再聊。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