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3 |
4 1.桃金娘科摇叶铁心木(Metrosideros tremuloides),夏威夷特有种。 2.桔梗科窄叶樱莲(Cyanea angustifolia),夏威夷特有种。浆果紫色。 3.夏威大学校园中的蒺藜科绿檀(Guajacum officinale),对夏威夷来说是外来种。也叫愈疮木。许多人见过绿檀笔筒、木梳、把件,可曾见过它的花? 4.《檀岛花事》三册立体书影。 |
美丽的夏威夷群岛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也是考察地壳变动、适应辐射演化、生物多样性变迁的理想地点。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撰著的《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全三册),用精彩照片和第一人称的游记体生动记录展示了作者所观察到的大量本地植物和外来植物,为人们深度了解夏威夷的植物种类、本土种与外来种的竞争、生态变迁、植物保护、自然教育等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也为自然爱好者快速熟悉陌生环境、准确识别当地物种以及尝试博物学生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并获得了多个奖项。近日,刘华杰教授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畅谈了他的博物观和科普观。
科普时报:《檀岛花事》获得第一届大鹏自然好书奖之“在地关怀奖”,奖金1万元。你个人怎样看这个奖项,为什么叫“在地关怀”?科普书很在乎人类学中的“地方性”概念吗?既然植物有很强的地域性,你写那里的植物,跟中国人有什么关系,大鹏自然好书奖为什么能颁给关于外国植物的书?
刘华杰:植物的地域性较强,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非常正确,但是人们爱植物的心情是一样的。各地的百姓中都有一部分人非常喜欢植物,想认识它们,苦于没人指点。植物爱好者也喜欢彼此交流,互通有无;提供实拍的夏威夷植物照片并作出准确鉴定,对于满足植物爱好者的需求十分重要。
《檀岛花事》写太平洋中遥远的夏威夷群岛上的植物,特别是一些只有那里才有的特有植物,确实夏威夷的植物与深圳、北京、成都的植物很不一样。深圳的大鹏自然好书奖颁给这本书,我非常高兴。我觉得“在地关怀”四字非常准确,抓住了要害。我另一本书《天涯芳草》在台湾也获得了一个奖励,也有不少奖金。《天涯芳草》描写的都是大陆的植物,相当多在台湾根本见不到。
哲学上讲,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地方性中包含了非地方性。地方与家园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实践(户外旅行和调查)讨论在地植物,拉近了普通人与大自然的距离。
科普时报:这就是所谓户外科学探索和博物考察活动了?
刘华杰:是的。户外科学探索和博物考察要先本地后远方,西方人在两三百年前,就已经深入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中国的西北、西南。中国普通人现在也可以走出去,不只是购物和简单的旅游。现在完全有条件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写成报告、游记正式出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类事情当然是职业科学家来做最合适。我以及许多人都想读到中国人写的关于南非、亚马逊流域、日本、俄罗斯、北美的动植物图书,可惜几乎找不见。深圳是个开放城市,改革开放走在前面,他们也许能更早地意识到自然写作的重要性。
实际上,《檀岛花事》更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对夏威夷做了什么,而在于给出一种示范和启示,普通人只要用心,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就能对任何地点的植物、动物做出有价值的观察、记录。这部书出版后,部分读者来信就反映了这一点,他们说正是受此书的启发,开始了对身边自然世界的观察。
科普时报:“在地”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在地关怀?
刘华杰:在地是个人类学概念,与本土、本地、地方性、情境有关。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某个小区、某个小镇或某个小山沟。人作为一种动物,对于自己的出生环境或者生活环境,理应了解,极其熟悉。人以外的其他物种都做到了这一点,否则早就灭绝了。人有点特殊,依靠群体力量和人造环境,而变得可以不太关心具体的自然环境,通常也能生存着挺好。但是隐患也有许多,自然缺乏症便是其一,全球环境问题便是其二。
在地关怀要求,每个具体的人要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尽可能认识其中的“居民”(动物、植物、菌类、土壤、岩石等),因为所有居民构成一个共同体,利奥波德讲的共同体。往大里讲,也可以说成是命运共同体。要尽可能知道它们的名字,通过持久的观察了解它们状态的变化。科学技术与在地关怀相结合,就与所谓的科普有关了。这种科普不是简单地把科学家的成果翻译成大众语言,而要创造性应用科研成果,结合具体情况对科学论著的有关描述进行核实、检验,甚至给出有益的反馈。这种科普也不是饱受诟病的惟科学主义式的。理论上讲,它取普通人的视角,与科学研究是平起平坐的对话关系。
科普时报:“就地取材”,许多“地方性知识”就是这么来的。
刘华杰:在现代社会,人们迁徙的机率增加。许多人都有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甚至有人有N多故乡。故乡之情感非常重要,有这种感觉在当地就会活得舒坦些。东北吉林是我的第一故乡,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到美国夏威夷访学一年,那里暂时成为我的第三故乡。陈超群毕业分配到了深圳,深圳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她在那里不久就写出了优美的《一城草木》。这跟我写《檀岛花事》是一个道理。
我们不忘本,也都热爱新的故乡,努力与新的环境融为一体。如果鼓励更多人这样做,不但可以调整心情,也能监察周围的环境变化。博物之学在主流体制中已式微,但通过这种关怀,它可以在全社会成为一种时尚,事实上发达国家都是这样。中国迈向小康社会时,不会例外,我们只是推进这一进程早点发生而已。
(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