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趣潭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元旦发表新年致辞,表示朝鲜将为开展北南对话、改善北南关系而积极努力。金正恩在讲话中没有提及朝鲜的核项目。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可能有新的希望。
由于核技术在战争中应用的缘故,人们对核辐射普遍存在一种恐惧心理,谈“核”色变。
其实,核技术除了用于核弹以外,还可以用于核电站,也可以用于核医学。
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核医学所用的低剂量射线绝对安全,它给人类开辟了一条诊断与治疗的新途径。更何况,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射线的世界 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时时处处就笼罩在我们的上空;地球的土壤、岩石和水源中也存在着微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我们每天观看电视节目,电视机的显像管受到高速电子的轰击,也会有微量的射线产生。此外,手机、电脑等都会有微量辐射。相对于这些已有的放射源,核医学所带来的辐射剂量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可以说核医学是非常安全的。
核医学在医学示踪研究中,是一种灵敏、准确的示踪技术。对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定量分析,它提供了高度特异性的超微量分析手段;诊断方面,它将功能检查与形态学检查有机的结合起来,反映整体和局部功能,动态观察疾病引起的生理变化;治疗上,它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国核医学事业创始人王世真(1916.3.7— 2016.5.27)出生于日本千叶,福建福州人。父亲王孝缃早年赴日本学医,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母亲林剑言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后人。在“爱国之情、上进之心”的家学熏染下,王世真从小立志科学救国,成绩优秀。
1933年,王世真17岁那年,考入燕京大学。仅仅一年后,他便自作主张,转学到清华大学化学系。原来,清华大学于1932年新建的化学馆名师荟萃,吸引了他和诸多同学的目光,于是大家一起决定考试转学。有名师言传身教,他们的学术风骨给年轻的王世真留下深刻印象。
1938年,王世真在清华毕业后,被战火逼至内地,在著名化学家袁翰青教授的推荐下,他进入贵阳医学院任教。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他加入了由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一批爱国教授组成的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
在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的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和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的帮助下,王世真于1946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药理学,半年后转入美国衣阿华大学,转而进行核医学研究,并很快崭露头角。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继续在美国从事放射性核素化合物的研制。
新中国成立后,王世真想方设法地于1951年回到祖国,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自此开始了为中国核医学的发展殚精竭虑的数十年生涯。作为世界上最早参与研究放射性核素的科学家之一,他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半自动化放射性实验基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诞生了我国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测试仪,研制出第一批放射性标记物,完成了第一批显影实验,培养了第一批从事核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王世真在协和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同位素中心实验室,第一个将同位素应用于人体试验。而首位勇敢的被试者,就是他自己。由此,王世真开创了中国核医学事业。
怀着一颗青春不老的心,王世真活过了100岁。他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真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