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工业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新话题(2)
埃森的埃菲尔铁塔
(上图)被称为“埃森的艾菲尔铁塔”的关税同盟煤矿第12号矿井井架夜景。 程萍 摄
(下图)埃森关税同盟煤矿洗煤车间改造的鲁尔博物馆内,大型机器设备与展品和谐共处。 程萍 摄

萍踪悟语

    □ 程 萍

    在德国各个城市火车站候车室的门口,你都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明信片。埃森明信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埃森关税同盟煤矿第12号矿场洗煤车间及其门前数十米高的煤炭提升井架,被称为“埃森的埃菲尔铁塔”。2001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工业文化遗产。

    埃森(Essen)这个城市的名字是从die Esse(烟囱)的复数Essen演变而来。烟囱林立,曾经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据说在钢铁工业最繁盛的时期,这个只有210.34平方公里的城市就有1600多只烟囱耸立。

    19世纪之前,埃森还是个仅有3000余人、默默无闻的小城,只有阿尔弗里德大主教于公元852年创办的女贵族修道院,让这座小城引起有女儿的贵族家庭关注。欧洲工业革命后,鲁尔河地区发现了大煤田,煤炭的开发,带来了钢铁工业的发展。1811年,Friedrich Krupp创立了克虏伯集团,开始炼铁。到19世纪中叶,埃森已成为世界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

    第一次去埃森是应朋友邀请,参观“埃森国际轮胎展”。抱着会朋友的想法,来到埃森展览中心。令我吃惊的是,想象中黑乎乎的轮胎展在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工业会展城市竟然变得非常艺术非常浪漫,每一个展位都设计得既独特又时尚,既突出品牌特色又充满文化内涵。为了招揽观众,带着面具踩着高跷的“大海马”创意新颖,匠心独具,摆着各种造型热情地与观众交流。在写着Reifen-GroBhander的展位前,艺术家和裸体模特目中无人,专心于美仑美奂的人体彩绘创作中。

    更没想到的是,问到埃森最应该看的是哪里?几乎所有被问到的人都告诉我:这里不是旅游城市,没有什么文化历史遗迹,你可以去看看关税同盟煤矿,它是埃森甚至鲁尔区的化身。乘上107路有轨电车,繁华的城市被渐渐抛在身后,快要到达Zeche Zollverein站时,远远地便看见一座高高的红褐色铁塔耸立在蓝天之下。这里,完整地保留着煤矿的基础设施,见证了过去150年中曾经作为德国经济支柱的煤矿业的兴起与衰落。

    埃森关税同盟煤矿成立于1847年,到1932年第12号矿场及其焦化厂落成,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最现代化的煤矿,每天生产1.2万吨硬煤,是一般煤矿的4倍,包豪斯风格的厂房,也是当时最现代最漂亮的煤矿建筑。由于资源枯竭、亚洲低价格煤炭的竞争等原因,1958年到1964年期间,德国有53家煤矿关门,将近35000名员工失去工作。1986年,随着第12号矿场的停业,关税同盟煤矿也结束了它曾经辉煌的历史。

    煤矿倒闭后,北威州政府并没有急于拆除厂房和生产设备,而是将矿场全部买下,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改造成一座独特的煤矿工业博物馆,成为人们学习煤炭知识、了解工业文明的课堂。埃森的大中小学校根据不同课程需要,经常来这里进行现场授课和实习。这里,也成为埃森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冲压车间被改造成鲁尔区最有品味的餐厅;焦炭坑改造成别具一格的游泳池;昔日的厂房车间成为上演流行歌舞剧的大型剧场,大厅内巨大的铁铸房梁让人们常常忆起埃森的煤钢工业史;走在高高架起的步行桥上俯瞰场区,现代和历史的交汇让人感慨万千;区域内著名的鲁尔区博物馆、红点设计博物馆等以其迥异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实物展品和图片、品牌的影响力等,让12号矿场为主改造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景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个只有57万人口的城市,已拥有约200座博物馆、120家剧院、250个文化节以及100座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和活动。

    埃森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实现资源枯竭城市和老工业区转型升级重建的模式,为世界提供了范例。2010年,“埃森-鲁尔”以“通过艺术和文化发展实现后工业社会及其景观转型和重建的模式”共同获得“欧洲文化首都”主办城市殊荣。他们到底采取了哪些值得借鉴的举措?下次再谈。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