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
影响人类世界观的经典之作
——卡尔·萨根的《宇宙》
《宇宙》,[美]卡尔·萨根著,陈冬妮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郑永春

    关于萨根,流传着这样一段评价:

    把卡尔·萨根称为科学家,有点像把披头士称为摇滚乐队。

    萨根确实是一个科学家(确切地说,他是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但他同时也是最勤奋的科学明星、现实人文主义者、地外生命的狂热信徒、教师、作家、电视主持人和政治活动家。

    一个人要做好上面任何一个角色已经十分不易,而萨根一个人却成功扮演了上面所有角色。正如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兰克·普雷斯在“向萨根致敬的演讲”中的第一句话:“赫胥黎曾经说过:‘过了60岁还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他的作用会是弊大于利。’这对我们一些人是适用的,但卡尔却是少数的例外!”

    一些人认为科学家应该一生都待在实验室中只做科研,其实不然。科学家完全可以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科学家可以同时是科普作家、诗人、摇滚乐手、企业家等等,在这方面,卡尔·萨根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人生经历的丰富性,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应当做自己最擅长或最应该做的事情。

    好的科普作品影响和改变人类世界观

    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在于向读者或受众传授知识,更在于能影响或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卡尔·萨根的作品往往具有坚实的科学功底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他旗帜鲜明地表明,科普的目的,不仅在于向人们传递知识,更在于引导人们思考地球和人类的命运,改变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科普作品的主要使命是训练科学思维、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方法。对科普作品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激发人的兴趣,让人有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导读者去探索。萨根对未知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的科普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探索情结。他是一位未知世界的导游,带着我们一起探索人类从未涉足的地方。但作为人类,一定要知道,你所处的世界非常大,未知非常多,若某些事物能够激起你的兴趣,不要浅尝辄止,它们是可以理解的。

    卡尔·萨根的科普作品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他所传递的探索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卡尔·萨根逝世后,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为纪念他而设立了“卡尔·萨根奖”。

    “萨根效应”:科学家做科普的勇士

    卡尔·萨根的公众影响日益增长,他也遭到了科学同行明里暗里的排挤和耻笑,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机遇。比如,20世纪60年代,他没能得到哈佛大学的终身教职。90年代,他申请美国科学院院士又被拒之门外,因为“人们认为他花在科普上的时间比研究还多”。这种由于日益增长的公众知名度,导致科学家在学术圈内被孤立的现象,被称为“萨根效应”。

    在萨根生活的年代,公众乃至学术界内部,对科学家做科普都有一些质疑,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萨根申请院士被拒已经过去20多年,而以他名字命名的这种效应却仍在继续。在中国,这种论调目前仍然流传甚广。

    卡尔·萨根有很强的人类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或者说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一个科研人员在面对公众、与媒体接触和交流时,首先要非常包容,你需要跟知识层次和观点见解不同的人对话;其次要非常勇敢,走出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不避讳自己的短板和缺陷,勇敢地与公众交流。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还会面临不同的评价。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在做科普的时候,深有体会。

    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作为一个“懂”科学的人,我深信,科学家应该成为科学传播的主力军。萨根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未知世界的开拓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2016年5月,郑永春因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的重要贡献,荣获2016年卡尔·萨根奖。截至目前,卡尔·萨根奖共有17位获奖人,郑永春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