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
虚拟现实技术:让历史文物穿越时空隧道
□ 科普时报记者 朱丽

    有着“万园之园”称号的圆明园,1860年10月遭到英法联军洗劫并被焚毁。为了能让世人重见曾经的盛美,虚拟修复技术被应用在文物保护领域。

    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数字产品经理高明说,在对圆明园西洋楼进行数字复原前,需要查阅非常多的历史档案,包括遗址地和非遗址地残损的建筑构件,还有当时留下来的一些老照片、铜版画、文献,以及欧洲的一些建筑等。

    2013年,高明所在的团队使用无人机对园区数据进行采集,并把收集的构件信息做了辨析和数据记录,借助虚拟拼接技术“恢复”文物原貌,目前已完成圆明园西洋楼大概67个景区的数字化复原。

    团队成员三维设计师朴文子将这一虚拟拼接过程做了个简单概括:第一步是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以及对遗址信息的采集和构件库的辨析;第二步是把信息提取出来,形成一个3D的模型,最后根据复原的模型进行归案。

    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多文物构件已破损失色甚至丢失,彼此相似性也极高,在还原中困难重重。“我们在做虚拟拼接的时候,并不是说这个东西100%都在这里,但是有的东西确实100%在这里。我们也会跟历史照片进行比对,比如说这个石头上有一个裂纹,在拼接时会寻找一些线索。”朴文子说,在做这项课题前也研究过其他文物的虚拟拼接案例,“比如说,一个陶瓷的工艺品破碎成一片一片的,在做虚拟修复时会采集裂痕的碎片或厚度进行计算机的拼接。”

    《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日前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展出,借助圆明园数字复原成果,多角度再现了“万园之园”的恢弘景色。展览通过实体搭建与AR、VR等多种虚拟体验相结合,使观众在展厅中便可看到“再现”的历史场景,获得沉浸式的虚拟游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