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有过一位真正的神医,因为给他的头痛病患者提出了开颅治疗的方案,遭到患者猜疑,进而引发了一起暴力杀医事件,这个神医名叫华佗,杀医的病人叫曹操。1800多年后,又出现了四个“神医”,他们在现代化的传媒上满嘴跑火车,贩卖神乎其神的灵丹妙药,他们叫作刘洪斌、李炽明、王志金、高振宗。这些“神医”为什么那么“神”,他们的“神技”又为什么屡试不爽呢?
向神祈求的人,大多是因为在凡间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神医”大行其道,折射出的是“凡医”的不够用或无法信任。从“小病难瞧”到“大病致贫”、从“医德缺失”到“医患矛盾”等,求医看病背后的问题是极为复杂的。
在病人抱怨不已的同时,医生的处境也不乐观。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近7成中国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许多医生处于超时工作、不休假、没有业余活动的“战时状态”。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这样描述医生的职责: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然而,现实中的医生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勉力完成“有时是治愈”已属不易,遑论其他。于是,“神医们”就接过“安慰”的任务,堂而皇之地在各类广告节目上贩卖起神奇的“定心丸”来了。
在当前的医疗现状下,在我们这个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文明程度都很不均衡的国度,短时间内完全杜绝“神医”,可能还做不到。为此,很有必要加强医学研究和科普工作,特别是中医中药包括我国少数民族医药的科学普及。
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方为治本之策。特别是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可以想见,如果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得到靠谱的医疗服务了,医生在医院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患者沟通病情了,网络上能方便地获取靠谱的医疗信息了,又还有谁会把健康乃至生命的希望寄托在那些“神医”身上呢?
《科技日报》2017.6.30 文/眉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