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子号”卫星、国产大飞机C919,到高铁列车“复兴号”服役,新型万吨级驱逐舰下水……在刚过去的这半年,中国一个接一个的重大科技成果惊艳亮相,呈井喷式增长。
事实上,只要是中国科技界的工作者或关注者,都很容易举出大量的硬指标证明,中国的科技实力有了爆炸式的增长,跟最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为缩小,在一些领域还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若干衡量基础研究的定量指标都明确地显示:中国的基础研究产出处于世界第二位,只显著低于第一位的美国,而跟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比较接近,共同组成第二集团。如果单看这些指标的增量,中国更是唯一在暴涨的国家,正在逐渐甩开德日英法,直奔美国而去。
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人相信类似“中国和先进国家的教育科研差异并无缩小”的说法。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体制的迷思”。
几十年来,抨击体制、呼吁改革的宣传铺天盖地,这不能说没有可取之处,但给许多懒人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任何事情不好,都一定是体制问题,网络语言将其概括为“定体问”。
体制好比软件,资源投入好比硬件。软件决定使用硬件的效率,硬件决定能达到的上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基本关系。
有些外行会认为:即使你投入再多,恶劣的体制也会像一个酱缸一样把事情搞坏。又错了!只要你有足够的投入,完全可以另起炉灶,在一张白纸上更容易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说这些,并不是要否定体制的重要性。中国的科研教育体制当然存在许多弊端,但我们的基本认识应当明确:中国科技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只要投入持续增长,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追赶美国是完全现实的目标。许多人把体制当成决定性、甚至是唯一的关键,从而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完全视而不见,这种迷思该被打破了! 《环球时报》2017.7.1 文/袁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