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
心理疾病不应讳疾忌医

    小王离婚一个月以来,整个人变得抑郁寡欢,脾气很不好,亲友都觉得他心理上可能出现了问题,劝他去看心理医生。然而小王却认为,只有心理失常、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看心理医生,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因此拒绝了看医生的提议。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林颖表示,当今社会,很多人对精神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很多人不承认自己或亲人得了精神心理疾病,甚至认为看心理医生意味着是自己不正常或者有精神病,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

    错误认知一:心理问题=精神病

    人们认为心理问题就等同于精神病。比如很多人担心自己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会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这是典型的认知误区,心理问题和精神病是截然不同的。

    错误认知二:不接纳负面情绪

    事实上,人的成长路上都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比如失恋、落榜等挫败感,这是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更顺利的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错误认知三:拒绝心理咨询

    有些患者有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有多大用处,无非是讲讲道理,做做思想工作,因而忽视或者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事实上,心理咨询与治疗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有着本质区别,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心理学理论和技巧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予以咨询与治疗,治疗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

    林颖表示,求助者只要了解心理问题的普遍性,正确看待心理咨询,就可以打消顾虑,克服病耻感。要知道,一个人能够积极主动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咨询,这不仅不代表脆弱,相反,意味着他在积极面对问题,是勇敢而有力解决问题的开始。

    《当代健康报》2017.3.23  文/李傲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