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的身份牌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时就有了。二战以来,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军队相继配发不同样式的军人身份识别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国军队已在探索改进传统军人身份识别牌,着手加装磁条、条形码和微型芯片,增加指纹、面相、DNA和医疗史等详细信息,更好地服务战伤救护、遗骸确认和平时管理。
2011年我军推广应用军人保障卡,但军人保障卡主要用于平时。2013年11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军委后勤保障部启动军人标识牌研制工作,经过技术攻关、联合研制和在陆军部队小范围试用,目前已完成相关产品的研制和联调联试。
据军委后勤保障部综合计划局负责人介绍,解放军标识牌主要包括主牌、无源副牌(如图)、有源副牌和手持机等,增加战场救护、伤员搜寻、遗骸确认、生物特征辨识等功能,采用先进实用的新材料和智能芯片技术,集成融合了相关指挥保障信息系统。通过标识牌,既能识别军人身份,又能在一定范围内具备呼救和搜索功能,上面记录的血型、过敏史、医疗史等信息,也能为野战用药、输血、输液和战场救治提供信息支持。
《解放军报》201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