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虚拟现实技术将给医疗带来哪些改变?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渐行渐近,未来,“黑科技”会取代医生吗?患者可以不用再去医院吗?

    虚拟现实

    复杂的人体能一览无余吗?

    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个人的时空局限,是不是也可以让错综复杂的人体一览无余?

    不久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精准肿瘤外科治疗中心,医生利用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一个7岁小女孩成功切除了一个巨大的肝母细胞瘤。

    中国工程院赵沁平院士提出,虚拟人体将成为开展医学行为的基础。鉴于人体的复杂性,虚拟人体应是虚拟现实的终极目标。

    据广州“虚拟现实医院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介绍,我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局部器官的生理虚拟。他举例说,在虚拟心脏平台上,既可以模拟各种心脏手术,又可以模拟各种药物对心脏的作用,从中筛选最佳手术方式和最佳用药剂量等。

    人工智能

    机器深度学习后会取代医生吗?

    在“广东省网络医院”内,研发中的医疗聊天机器人,正与一位模拟“头部病痛”的女性患者对话。

    “一般来说,超过39摄氏度为高热,发热是自我保护和抵御感染的一种反应。您的情况是否符合上面的描述?”“你是否有下列症状中的几种?”…… “情况紧急,请马上去看急诊。这些症状可能是急性脑膜炎的表现……” 

    这样的科研性医疗场景,未来将成为现实。人工智能的作用不仅限于帮助诊断,还能提供治疗方案。据IBM“沃森肿瘤专家”中国运营服务商公司首席运营官王泰峰介绍,未来,机器人通过不断深度学习,可以给出人类大多数疾病的诊疗方案。但是,沃森的定位并不是取代医生。“因为它没有办法创造知识。”王泰峰说,“就算人工智能给出一个独辟蹊径的治疗建议,如果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仍然没有实际临床意义。” 

    可穿戴设备

    能否实现远程“视触叩听”?

    在不久前的“神舟十一号任务”中,航天员陈冬在天宫二号进行的失重心血管研究实验中,测量了自己的心率、血压、呼吸、皮肤上细小血管的微循环,并给自己做了超声波检测。随后,这一系列珍贵的数据被传送到地面,由医务人员进一步分析航天员的身体在失重情况下的细微变化。

    “虚拟现实医院计划”执行总监、广州市正骨医院博士后万磊认为:“‘医生和患者可以不见面’是一个方向。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随着技术发展,将具有视觉、触觉、嗅觉等人的一切感知功能。未来的手术中,医生可以在虚拟病人环境下操作,远程控制机器人给病人做手术的动作。”

    《重庆晚报》2016.12.25文/肖思思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