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土八路”高科技人才多
  八路军兵工厂用拆除的铁轨制造武器

  人们讲起抗日战争中的的八路军,往往称之为“土八路”,其实“土八路”并不土。八路军的将领大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知识分子,整个队伍中有学识的青年乃是八路军的骨干。仅就战斗在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流动工作团而言,便是一支人才济济的大军。

  流动工作团有一千多人,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从欧洲回国的留学生,有从南洋归来的华侨,有国内高等学府的教授和学生,有大城市工业产业的技术人员,也有根据地土生土长的能工巧匠,其中著名人士有100多位。

  从大砍刀到枪械的研制

  抗战初期,许多新战士手中无枪,凭着大砍刀、长矛梭标与日军拼杀,不少人壮烈牺牲。身为流动工作团领导人的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刘鼎以曾在德国、苏联学到的军械制造知识,从根据地的客观条件出发,很快设计出八路军步枪的结构图,并责成黄崖洞兵工厂副厂长刘贵福具体组织实施。

  刘贵福原为太原兵工厂造枪分厂钳工,有十三年的制枪经验,1937年11月太原沦陷时,他带领15位技术骨干投奔到根据地兵工厂,先后任技师、副厂长。他接受任务后,吸收了捷克式、汉阳式、三八式等国内外步枪的优点,从黄崖洞兵工厂的技术、设备、物资条件出发,立足于适应八路军游击作战的特点,经过反复试验,于1940年8月1日研制出一种重量轻、体积小、射击精度高、便于战士携带、使用灵巧的新型七九步枪。这种步枪比普通型步枪短10厘米,形似马枪,故取名“八一式步马枪”。造枪用的钢材,取之白晋铁路,民兵于夜间将拆卸的铁轨运往兵工厂。全枪仅3. 36公斤,采用三棱刺刀,机动灵活,实战效果优于日本造的三八式步枪。

  从此,流动工作团的各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在抗战期间共制造出这种枪一万多支。八路军战士有了这些新式武器如虎添翼,在战场英勇杀敌,越战越勇。

  八一式步马枪的作战威力,也优于解放战争时期美国造的步枪。

  1949年4月,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彭德怀总司令在视察战利品时,拿着阎锡山军队的美国造的步枪说:“这不如我们造的适用,如果我们不是道轨钢会比这更好”。

  从手榴弹到炮弹的研制

  手榴弹是抗战中八路军使用最广泛的杀敌武器,这是因为太行山区煤、铁矿产丰富,手雷弹制造技术比较简单,又易于普及,兵工厂、游击队、民兵都能制造,八路军战士几乎人人都配有手榴弹,但手榴弹投掷距离短,只适应近战,且杀伤力不强。

  1940年百团大战,八路军缴获了一批日军在山地作战中具有较强杀伤力的掷弹筒(五O小炮,即口径为50毫米的追击炮),彭德怀指示流动工作团要抓紧研制。时为流动工作团工程处副处长的陆达挑起了这一重担。

  当时陆达年仅26岁,从小生长在上海,曾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1934年留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钢铁冶金专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放弃了即将届满的学业,在旅德华人抗日联合会的帮助下,年底随杨虎城将军考察团乘船回国,投奔延安,参加了抗日大军。 

  为解决生产炮弹的原料,达到批量生产的能力,他深入武乡县柳沟铁厂进行试验。他运用从国外学到的德国式白心韧化技术原理和美国式黑心韧化技术原理,同武乡地区传统的生铁焖火技术相结合,终于取得成功。

  自1941年4月起,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开始了炮弹的批量生产,当年出产炮弹四万多发。1942年,他们又开创了八二迫击炮和弹的生产,大大增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

  从作坊式生产到企业化管理的探索

  “驴背上的兵工厂”——这是流动工作团创建初期的真实写照。没有固定的厂址,设备简陋,工具缺乏,技术落后,手工操作,处于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职工行动军工化,生活集体化,自称军工战士。随着根据地的扩展和巩固,兵工厂规模增大,设备增加,厂址稳定,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他们逐步开创的企业化管理,还成为建国后我国工业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文史精华》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