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中国曾自产战机与日军较量

  1923年2月,孙中山回广州复大元帅职,任命美国留学生杨仙逸为航空局局长兼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广东飞机制造厂在广州大沙头创办,这是继冯如之后中国第二次自行制造飞机。孙中山早年在海外宣传革命时就极力提倡航空救国,他认为建设海军花钱多、时间长,建立空军则比较容易。他常鼓励华侨子弟学习航空。当时,从外国购买飞机十分昂贵,我们一个县的工农业总产值还不够购买一架飞机。广东飞机制造厂在广州生产经营了13年,共生产“羊城”号教练机、驱逐(歼击)机和轰炸机60余架,是当时中国最有成绩的一家飞机制造厂。

  1934年,陈济棠派广东飞机制造厂原厂长周宝衡以及工厂的一些技术骨干,在韶关筹建韶关飞机制造厂,一共生产了“复兴”号飞机30架、“霍克”号飞机10架。抗战初期,中国一共有六家飞机制造厂,以韶关飞机制造厂设备最为先进、技术力量最为雄厚。广东这两家飞机制造厂,到1938年,就制造出了100多架飞机。

  1936年底,陈济棠垮台,蒋介石委派梅龙安接管韶关飞机制造厂,并改名为第一飞机制造厂,广州的东山飞机厂则改称为第五飞机修理厂。

  之后,韶关飞机制造厂继续制造“复兴”号飞机,前后共制成“复兴”号飞机30架。其间,工厂还奉命仿制美国霍克Ⅲ式双翼驱逐机。当时,该飞机是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原本工厂准备制造30架,但刚制成4架,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飞机厂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目标,损失惨重,生产一度停顿。

  最后,工厂将重要设备“化整为零”,转移到韶关市区附近的深山之中,在巧妙的伪装之下继续生产。为防止暴露目标,采用夜间突击装配飞机。

  韶关飞机制造厂总共制造出美国霍克Ⅲ式双翼驱逐机10架,它们和“复兴号”飞机一起,成为抗战期间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特别是10架霍克飞机,全部投入到空战中,或对日军轰炸机作拦截,或和日军驱逐机作格斗,表现出色。

  华侨对广东两间飞机制造厂的建设贡献极大,像韶关飞机制造厂,三任厂长周宝衡、林福元、梅龙安均为华侨,他们在美国时均已获得工程师证书。两间飞机厂里的技术骨干和技工,绝大部分是北美归侨。

  1938年,韶关飞机制造厂与广州东山飞机制造厂合并,动用了17列火车及274辆卡车,迁往昆明,重组的飞机制造厂命名为中国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1939年工厂再迁到贵阳。  《羊城晚报》文/佚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