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巍澜和同事正在处理无人机发现的危石。 项梁摄 |
◎本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付 森
“起飞时注意安全,务必全面观察周围环境,尤其是崖壁边和隧道口。”1月17日早晨7时30分,江西省衢九铁路梅山一号隧道旁,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鹰潭工务段景德镇路桥车间飞行小队队长吴巍澜,正和同事一起用无人机对山体危石进行检查。
作为该段首批拿到无人机飞行执照的空中“小飞侠”,吴巍澜和队员们已累计安全飞行近两百小时。他们要时刻关注梅山隧道周边2万平方米范围内10多万块大小不一的石灰岩,识别并清除潜在的危石,确保铁路行车安全。虽然无人机视角广、看得准,受地形、环境的影响小,但要在如此广阔且复杂的范围内识别存在掉落风险的危石,仍需要操作无人机的“猎手”具备极强的眼力和细心。
随着无人机的视角转换,吴巍澜敏锐地捕捉着每一处细节,并在脑海里快速构建并更新山体的三维地貌图:左侧陡峭的山崖、中部风化的岩石、不远处隧道顶部破损的护坡……这些都是防护和排查的关键点。
起初,吴巍澜和同事们对于无人机检测的方式并不习惯。缺少了以往通过敲击岩石以检测其稳固性的直观反馈,仅凭肉眼观测,他们一时间也拿不准山石的具体状态。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吴巍澜投入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夜间学习岩石特性和风化形态,白天则结合无人机航拍图片到现场实地确认岩石状态。遇到问题,他便与同事们共同探讨,很快便对梅山隧道附近的危石点位和检查重点有了科学且合理的规划。
今年春运前,吴巍澜牵头研发了“危岩落石分析系统”。该系统利用隧道口、路基边坡等区域的高精度三维实景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危岩落石状态,模拟估算其滚落轨迹和冲击能力,从而动态评估危险系数。
“今年春运期间,我们引入了人工智能对比技术。人工智能初筛结合人工精筛,明显提升了危石查找的精准度。”吴巍澜介绍,一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土壤松动都可能使危石坠落的风险大幅增加。
在人工智能初筛后,吴巍澜和同事们还会用初筛后的图像生成全景空间虚拟现实,与上一个检查周期的图像进行比对,以分析山体变化情况,并识别新增危石。吴巍澜说:“运用现代化技术,守好这座山,让每趟列车都平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